工程硕士在职课程研修班研究生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为工业企业培养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它与工业企业的进步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理应倍受工矿企业的关心与关注。我们现在工程硕士在职课程研修班研究生教育很注意向国外学习,大家都在强调“与国际接轨”。但若对这一过程进行观察,就会发现我们学习的大都是一些具体的教育方法。
中国在职课程研修班研究生教育信息网老师分析从教育哲学的层面看,对于人家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能够这么做探究很少。从实践层面看,鲜见去深入研究机制、环境、背景和条件,也没有注意分析我们现有的条件和环境。
关于工业企业与工程教育的关系,正像有关研究所指出的那样:“工程教育是培养人才出科学技术成果的;工业企业是使用人才、发展生产力,使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能力的。为此,工程院校必须面向工业企业,工业企业必须依靠工程教育,两方面密切合作、互帮互促,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那么,我国的工矿企业为什么对工程硕士在职课程研修班研究生教育参与不足呢?中国在职课程研修班研究生教育信息网老师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其原因所在:
第一,传统与体制
工程硕士在职课程研修班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作为一个新的教育领域,其制度的建立是在借鉴西方一些国家已有制度基础上完成的。在中国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中应如何运作,是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当今社会,在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国与国之问的交流、引进、借鉴以前所未有的频率发生着。而在国际社会,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和迁移当中。杜威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时即指出:“多少潮流在外面激荡:我们应该去选择哪一种是对,哪一种是不对,辨别哪一种是重要,哪一种是次要。当这时代尚没有教育哲学的指挥,一定不能从这许多互相抵触、互相冲突的里面,选出哪一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潮流趋势来。他认为:“倘使人类没有教育哲学,对于教育事务必定不去研究不去思想,但看人家怎么教,我也怎么教,从前怎么教,现在也怎么教;或学他人的时髦,或由自己的喜欢,成一种循环的无进步的教育。
我们应当承认当工程硕士在职课程研修班研究生教育这种新的教育形式被引进中国之后,始终没有形成一种能够引领其发展的哲学思想。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鲜明的重人文、重人伦,忽视对自然界本身的认识和改造这一特征。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教育开始重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但如何结合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而人文文化传统由于具有被社会接受和认同的稳定性,其对工程教育机制形成过程的影响是全面多样、潜移默化和根深蒂固的。因此超越人文环境的负面限制,将其转化为科学合理的工程教育机制形成过程中的积极推进因素,往往是比创造物质条件和制度条件更为艰巨的过程。
在欧美许多发达国家,工程教育制度形成的过程中不乏相互借鉴、相互模仿。但无论世事如何变化,都有明确的教育哲学指导教育的运作与发展。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实际与应用,重视经验与实证,可以说是其教育哲学的重要特征。在这些国家,工程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始终离不开工业界的密切合作。承担工程教育的大学始终与企业之问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大学一直强调工程专业学位课程要紧密地结合工程应用与工程实践。以至于把合作教育,即产、学、研结合作作为工程教育的一种“新哲学’。
欧美许多发达国家的工程教育是在真正的市场机制下进行运作的,人才供需的质量和数量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原理进行配置的。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和参与市场竞争,非常注重提高效率和利润,因而对新产品的开发和研究,对获得优秀的人才是十分关心的。这种关心往往是以对大学进行资助和参与培养过程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可以看到在欧美许多国家,企业与工程类院校之问一直有着资助与被资助关系。而且,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教育也是一种普遍被采用的培养模式。企业资助大学与参与教学活动已经成为一种传统。
我们考察一下美国从事工程教育的院校与企业之问的关系,就会发现企业通过授予在职课程研修班研究生奖学金或设置研究基金等方式给与大学资金上的援助。同时也会对大学的教育和研究起到相当的支配作用,对于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给与直接的影响。由于企业的资助对于大学科研和教学的维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也会对与企业的合作持积极的态度。大学和企业自然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
当然,大学另外的投资者—政府基金的多少,也常常会左右这种关系的密切程度。例如80年代,在美国由于政府基金在学术研究和发展投资中占到80%至85%以上,所以在这些领域中政府开始起着支配作用。但人们也不必太担心大学因经济利益而完全服从于企业或政府,使公众的利益受到侵害,因为一些中介机构(如美国工程教育委员会ASEE)在平衡院校与政府、企业之问的责权利关系和保障公众利益不受损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无论如何,大学与企业之问形成的密切合作关系已经是一种传统,或者说是一种文化。
但在中国不曾建立起这种互惠关系。49年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一直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运作的。特别是,我国自50年代的“院系调整”后,形成了一个结构严密的高等教育体系。由教育部和中共中央委员会联合管理的中国人民大学在这个体系中的最顶端。其次是由高等教育部直接管辖的一些工业大学和综合大学。再次,是由国家其他一些部委管辖的高度专门化了的部属院校。这一体系几乎完全是由国家统一管理的,并在那些被细划的、被限定了的专业内设立了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标准。这样一来,大多数院校在具有了自己特殊的专业功能的同时,也都开始由与它们的专业特点相对口的国家部委来管理。更为具体地说,由各部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为各个工业部门调剂、分配专业人才。
固然,这种工程教育模式较为有效地配合了当时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但是企业通过政府接受教育的成果,企业和大学的关系是问接的。长此以往,使大学与企业无法建立起有机的合作关系。因此,我想,只有当企业在人力资源配置上真正具有自主权时,企业才会主动关心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目前,可以说这一过程已经开始,我们相信随着企业自主权的加大和市场经济的完善,企业的用人机制也会不断地发生变革。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与大学之问的合作关系会越来越密切。
第二,企业能否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关心人才培养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对教育和人才培养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认识不足,企业内教育和科研开发力量薄弱,人才培养的责任应由高校来承担已经成为企业的一般认识。企业的兴奋点在人才的使用,而不在于人才的培养。特别是近些年来,企业过于依靠引进技术和生产线,却不注意依照国情对所引进进行消化、吸收、创新。企业没有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因而,企业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并不迫切。
由于企业关心人才培养与注重科研开发的风气和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其对科技人员培养的投入严重不足。从1995年一2000年,我国大中型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占企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上升缓慢,从95年的6.5%上升到2000年的10.4%。技术开发人员上升更慢,从1995年的3.2%上升到2000年的4.8%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每年一期的《国际竞争力排名》,在1999年度所列的世界上最主要的47个国家和地区中,“合格工程师可获得程度”一栏我国居倒数第1位,“合格信息技术人员可获得程度”我国居倒数第2位。
另外,企业内研究与开发投入也严重不足。以制造业为例,近些年来,我国的制造业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呈现出下降趋势。以下数字充分反映了这种现象。多年来,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销售收入的比例一直在0.7%以下徘徊,2000年为0.7%左右,而主要发达国家制造业的这一指标,目前已经达到2.5%-4%。相比之下,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投入要多一些,占销售收入比平均水平略高2个自分点,但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投入一般都在20%。而且研究与开发投入强度的不断加大已是国际趋势,显然我国在研究开发方面投入过低。
目前,中国的制造业基本上属于传统制造业,还远远没有升级为现代制造业。很多企业尚未认识到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积极推进技术进步,而提高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关键是要靠对教育的关心的投入。
改革开放后,市场机制引入中国,竞争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利润和效益,以最短的时问获得利润和效益成为企业追求的目标。这本无可厚非,但是由于现阶段中国工业发展的整体水平较低,劳动密集型产业还占相当的数量,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是客观现实。同时,市场还未发育成熟,价格竞争往往多于技术竞争,廉价劳动力往往受到很多企业的青睐。企业完全有可能依靠价格低廉,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在消费市场获得丰厚的利润。因此,很多企业在考虑如何获得利润和效益的战略部署时,大都把注意力放在寻找短线产品满足市场需要上,还没有从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去优先考虑教育问题。其表现就是对学校教育和企业内教育关心不够,投入不足。这是一个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密切相关的问题。
纵观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工程教育,其产生和发展是与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与市场机制的成熟同步的,并且相辅相成的。当工业经济水平高度发展,市场竞争机制成熟和完善后,人才才会成为决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败的关键因素。也就是说,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发育的成熟,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逐步提高,市场竞争更加规范化,政府的干预逐渐弱化,人才培养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才会凸显出来,真正受到企业的重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于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是不可能人为地改变的。
第三,从政府方面分析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以来在我国人才培养、分配、安置都在政府的计划之内,是由政府一手包办。有关企业所需人才培养方面的政策,其立案过程本身都是政府行为,政府往往依靠教育机构提供咨询而没有或者缺少企业的参与。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已经习惯于被动地接受和听从。这种机制遏制了企业主动关心教育的积积极性。淡化了企业的主体意识。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技术与经济发展还相对滞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20多年来,我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十四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指出,实现我国今后一段时问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面意义的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这两个转变中最关键的是要有适应这种转变的人才。为确保这方面的人才,1984年我国试点培养工程类硕士,1997年设置工程硕士在职课程研修班研究生专业学位,这固然是非常必要的,但它本身就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并不是出工业界自发的要求。政府应注意从政策导向上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提高企业的主体意识。
第四,从高校方面分析
高等院校培养的工程硕士在职课程研修班研究生在企业是否留得住、用得上,是决定企业是否关心工程硕士在职课程研修班研究生教育的关键问题。如果,大学不能够为企业培养出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长此以往,企业就会对工程硕士在职课程研修班研究生教育失去兴趣,不予关心。
在我国的高校中,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一直有“重理轻工”的观念存在。在工程教育中,又存在着重“学”轻“术”的倾向。在人们的心目中,理科的地位要比工科的地位高。从事研究、教学或管理工作比在工业企业的生产一线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名声要好、待遇要高。因此对于工科教学的重视程度相对理科要低。工程硕士在职课程研修班研究生往往是按照工学硕士的模式加以培养的,未能真正面向工程实际,按照工程实际的需要进行教学工作。另外,从事工程教育的高校对主动请企业参与规划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培养的认识不足,把培养工程硕士在职课程研修班研究生问题局限在学校教育的狭隘范围内来考虑。因此,在我国的工程硕士在职课程研修班研究生培养过程重有两个重要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第一、学科专业划分过细,学生知识面过窄的问题;第二、工程实践训练的时问和场所严重不足,学生难以在工程实践中系统地了解一项工程的设计、管理和营销的全过程。加之在工科院校中,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教师人数太少,导致我们培养的学生对工程设计在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缺乏现代工程设计思想、方法。而且,由于缺乏对现代工程所必须具备的有关经济、法律、社会交往方面的知识,缺乏参与管理现代工程的领导、决策、协调、控制的能力和素质,所以一旦进入工业企业的实际工作当中,则表现出缺乏运用多方面的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这些现象表明我国的工程硕士在职课程研修班研究生教育在工业经济发展中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这也是导致企业对工程硕士在职课程研修班研究生教育失去兴趣的原因所在。
第五,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工程教育的各项制度的制定以及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设定要求,第一要把握工业结构的整体状况和局部状况,第二要有工业界人士的积极参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国有企业正在并且还将大量减少。面对工业经济类型结构的变化和工业界对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工程硕士在职课程研修班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学位体系和招生制度的调整、改革与完善已势在必行。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1999年以来,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全国的比重由37.83%下降到27.31%,私营企业在全国的比重由9.O1%增加到21.15%,港澳台及外资企业在全国的比由16.56%增加到18.35%。
由此可见,“三资”企业与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发展扩大。另外乡镇企业也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力量。而“三资”企业与乡镇企业主要分布在电了及通信设备、纺织、交通运输设备、电器机械及器材和食品和加工等行业。这些经济类型的企业要不断提升和发展无疑都需要大批高层次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到那里就业。他们对人才类型、人才层次的需求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但遗憾的是工程硕士在职课程研修班研究生教育仍坚持以往的培养目标—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没有与迅速成长的私营企业和港澳台及外资企业及时地建立起联系,反映他们的需求,共同构建起合作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机制。这些企业当然不会去关注工程硕士在职课程研修班研究生教育问题。这不能不说是工程教育的一个缺陷。
2024-07-17 15:13:27
2024-06-06 16:24:49
2024-05-15 10:26:29
2024-05-05 10:23:41
2024-03-29 14:58:23
学制: 3年 学费: 69000元
上课地点: 陕西 授课方式:面授班
学制: 1年 学费: 16000元
上课地点: 深圳 授课方式:网络班/面授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