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首页>研题库>正文

2021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国考模拟卷一

题数:36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以语义编码为主的记忆类型是( )

  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内隐记忆

  2.根据艾里克森的观点,“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这一发展任务大致在( )

  A.婴儿期 B.学前期

  C.学龄期 D.青年期

  3.在韦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中,任务难度属于( )的归因。

  A.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B.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C.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D.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4.上课时,学生被突然飞进的小鸟吸引,这种心理现象是(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前注意 D.随意后注意

  5.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 )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

  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的行为

  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6.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是( )

  A.顿悟 B.顺应

  C.强化 D.同化

  7.一个2×3的完全随机设计,表示( )

  A.实验有两个因素,一个因素有两个水平,另外一个因素有三个水平

  B.实验有两个水平,一个水平有两个因素,另外一个水平有三个因素

  C.实验有三个因素,每个因素有两个水平

  D.实验有两个因素,每个因素有三个水平

  8.我们记住的物理方程如: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方程E=mc^2属于( )

  A.情绪记忆 B.情景记忆

  C.动作记忆 D.语义记忆

  9.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 )

  A.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 B.开始具有延迟模仿能力

  C.获得客体永久性概念 D.可以完成液体守恒任务

  10.第一个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的是( )

  A.霍尔 B.普莱尔

  C.何林渥斯 D.达尔文

  11.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的方法是( )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测验法

  12.一个绩效评估用现任职位和薪资变化作为指标,这两个变量分别是( )

  A.命名量度和等比量度 B.等距量度和等比量度

  C.顺序量度和等距量度 D.顺序量度和等比量度

  13.测量的两个要素是( )

  A.对象和工具 B.单位和参照点

  C.目标和量表 D.分数和常模

  14.若已知样本平均数服从正态分布,标准误为1.2,其中某次抽样所获样本平均数为10,则总体平均数0.95的置信区间为 ( )

  A 10±1.96×1.2

  B 10±2.58×1.2

  C 10±1.00×1.2

  D 10±1.64×1.2

  15.以50为平均数、10为标准差的导出分数叫做( )

  A.C分数 B.T分数

  C.九分数 D.十分数

  16.项目难度的分布一般以( )分布为好,这样不仅能保证多数项目具有较高的区分度,而且可以保证整个测验对被试者具有较高的区分能力。

  A.偏态 B.负偏态

  C.峰态 D.常态

  17.在心理学实验中,如果要检验某变量的第一个水平的平均值是否大于(或者小于)第二个水平的平均值的显著性时,应该采用( )

  A.Z检验 B.双侧检验

  C.t检验 D.单侧检验

  18.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有( )

  A.心理 B.思维 C.社会性 D.语言

  19.( )首先提出态度量表结构

  A.瑟斯顿 B.谢里夫

  C.莫雷诺 D.勒温

  20.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 )

  A.定势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首因效应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4分)

  1.社会化

  2.印象管理

  3.标准分数

  4.描述统计

  5.聚合交叉研究

  6.性别认同

  7.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8.动机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6分)

  1.阐述引起遗忘的原因及减少遗忘的方法。

  2.简述马赫带(mach band)现象

  3.简述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特殊性。

  4.简述婴幼儿的依恋及其对婴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

  5.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6.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论述加德纳(H. 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2.阐述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C

  【解析】A项,瞬时记忆编码形式主要依赖于信息的物理特征。B项,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可以分为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C项,长时记忆的编码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按语义类别编码。在记忆一系列语词概念材料时,人们总是倾向于把它们按语义的关系组成一定的系统,并进行归类。②以语言的特点为中介进行编码。借助语言的某些特点,如语义、发音、字形等,对当前输入的某些信息进行编码,使它成为便于存储的东西。③主观组织。学习无关联的材料时,如果既不能分类也没有联想意义上的联系,这时个体会倾向于采取主观组织对材料进行加工。

  2.A

  【解析】信任-不信任阶段对应婴儿期。

  3.B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其中,任务难度属于稳定的、外在的、不可控的。

  4.B

  5.D

  【解析】一般来说,强化起着增进学习动机的作用,强化物应当及时出现在被强化行为之后。

  6.D

  【解析】在有意义学习中,特别是概念和命题的学习,可以用认知心理学的同化论来解释这些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同化论的核心是相互作用观。它强调学习者的积极主动精神,即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强调有潜在意义的新观念必须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找到适当的同化点。

  7.A

  8.D

  【解析】语义记忆是指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它表现在单词、符号、公式、规则、概念这样的形式中。

  9.D

  【解析】皮亚杰一般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其中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逐渐形成客体永久性的概念。在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刻板性。具体运算阶段(7~12岁)的儿童开始出现“守恒”,开始能独立组织各种方法进行正确的逻辑运算(如分类等),但还离不开具体事物或形象的帮助。这一时期的运算,主要属于群集运算阶段(即分类和序列)。形式运算思维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高阶段。

  10.A

  11.D

  【解析】测验法是通过心理测验来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心理测验则是通过观察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推论和量化分析心理活动规律的一种科学手段。

  12.D

  【解析】职位是顺序量表,有高低之分,而薪资有绝对零点有相等的单位,因此属于等比量表。

  13.B

  14.A

  15.B

  【解析】T分数是统计中求相对位置数量的一个概念。在求相对位置数量时,为避免Z分数中小数点和负值情况,常使用T分数。它以50为平均数、10为标准差。公式如下:T=10Z+50,式中:T表示T分数,Z表示标准分数。

  16.D

  17.D

  18.C

  【解析】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社会性。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人在社会化进程中同时发展了自身的心理能力、健全人格及行为方式。

  19.A

  【解析】瑟斯顿首先提出态度量表的结构,编制了第一个态度量表,即瑟斯顿态度量表。谢里夫研究了社会规范的形成和变化;莫雷诺发展了社会测量法;勒温最早倡导群体动力学研究。

  20.D

  【解析】A项,定势效应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B项,近因效应是指人们在回忆系列材料时,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的现象。C项,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评价者对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的现象。D项,首因效应是指个人记忆材料时,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的现象。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4分)

  1.社会化

  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个人通过社会化而得以适应社会,获得发展的基点。社会则通过社会化来培养它的继承者,使得人类文化得以延续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社会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终身的过程。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称再社会化。再社会化还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比如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2.印象管理

  答:又称为印象整饰,是指人们试图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符号互动论强调参与社会互动的人要站在他人的角色立场去了解如何看待自己,这可使人们能够有效的控制自己的社会行为从而使别人感到满意。

  3.标准分数

  答:也叫z分数,是一种具有相等单位的量数。它是将原始分数与团体的平均数之差除以标准差所得的商数,是以标准差为单位度量原始分数离开其平均数的分数之上多少个标准差,或是在平均数之下多少个标准差。它是一个抽象值,不受原始测量单位的影响,并可接受进一步的统计处理。

  4.描述统计

  答:描述统计是指研究如何整理心理教育科学实验或调查的数据,描述一组数据的全貌,表达一件事物的性质的统计方法。比如整理实验或调查来的大量数据找出这些数据分布的特征,计算集中趋势、离中趋势或相关系数等,将大量数据简缩,找出其中所传递的信息。

  5.聚合交叉研究

  答:聚合交叉研究也叫连续设计和纵向序列设计。对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聚合交叉研究综合了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的特点,可以克服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各自的不足,同时兼具二者优点,但是操作起来更为复杂。

  聚合交叉研究还有几大优势:

  1、可以通过对不同年份出生的儿童的某些心理特征进行对比检验同质效应是否存在;

  2、将研究结果和横断研究及纵向研究的结果进行对比,如果非常相近,则可对自己的结论充满信心;

  3、可在较短时间完成对较长年龄范围的资料,具有高效性。

  6.性别认同

  答:性别认同是指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即理解性别。完整的性别概念包括两个基本成分:①性别同一性,指对自己性别的辨认和理解,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知道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儿童在3岁左右就能达到性别的同一性;②性别恒常性,指对一个人性别不变性的了解和认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a.性别的时间恒常性,也称性别的稳定性,指知道一个人的性别不会随时间或年龄而发生变化;b.性别的情境恒常性,也称性别的一致性,指知道一个人的性别不会随其服饰、发型及所从事的活动而发生变化;c.性别的非动机性,指知道一个人的性别不会随其愿望而改变。

  7.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答: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包括事实、规则、发生的事件、个人的态度等。程序性知识是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陈述性知识是“是什么”的知识,以命题及其命题网络来表征;程序性知识是“怎样做”的知识,以产生式来表征。

  第二,陈述性知识是一种静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输入信息的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是一种动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信息的变形和操作。

  第三,陈述性知识激活的速度比较慢,是一个有意的过程,需要学习者对有关事实进行再认或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激活的速度很快,是一种自动化了的信息变形的活动。在很多活动中,两类知识是结合在一起的。

  8.动机

  答: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具有三大功能:

  (1)激发功能: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推动个体产生某种行为。

  (2)指向功能:使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个特定行为。

  (3)维持和调整功能:它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当活动指向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这种活动就会在相应的动机维持下继续进行,反之,行为动机就会下降。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6分)

  1.阐述引起遗忘的原因及减少遗忘的方法。

  答: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

  (1) 有五种可能引起遗忘的原因:

  ①由抑制或干扰引起遗忘:这是指时间上邻近的两种材料在保存上彼此发生的干扰作用。这是长时记忆遗忘的主要原因。例如,前面学过的材料可以干扰对新材料的学习与保持,这种作用叫前摄抑制;而后学的材料可以干扰前面学过的材料,叫倒摄抑制。有些研究表明,干扰也是短时记忆遗忘的重要原因。

  ②由压抑造成的遗忘:这是由动机或情绪因素引起的遗忘。例如,人们对某些令其悲痛、伤感、羞愧、内疚的往事抱回避的态度,他们希望从忘却这些往事中得到宽慰。

  ③由衰退引起遗忘:这是指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衰退以致消失,而引起的遗忘。这一解释至今仍很难用实验来检验,因为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量的下降可能是由于其他材料的干扰,而不是记忆痕迹衰退的结果。

  ④由线索提取引起的遗忘:该理论认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人们之所以对一些事情回想不起来,是因为他们在提取有关信息的时候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⑤由脑损伤(疾病、外伤、酒精中毒、营养不良、手术切除等)引起的遗忘:如脑部受到打击或失血过多引起倒摄遗忘,即对受伤前不久的东西出现遗忘。随着损伤恢复,记忆可慢慢得到恢复。

  (2)减少遗忘的方法:

  ①及时复习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为了避免在大量遗忘后难于补救,做到及时复习是很重要的

  ②正确地分配复习时间

  根据复习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同,可以分两种复习方式:集中复习和分布复习。大量的实验都证明了分布复习的效果比集中复习好得多。但是分布复习的间隔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

  ③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

  研究的结果表明,把阅读和试图回忆结合起来其识记效果都远高于反复阅读。把60%的时间用于试图回忆,复习的效果最好。

  ④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相互影响

  注意材料的序列位置效应,对材料的中间部分要加强复习。

  ⑤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如上课时记笔记、读书时做卡片等,外部的记忆手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记忆。

  2.简述马赫带(mach band)现象

  答:(1)马赫带是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从刺激的能量分布来看,亮区的明亮部分和暗区的黑暗部分在刺激的强度上和其他部分相同,而我们看到的明暗部分在边界处却出现了起伏现象。可见,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实际分布,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

  (2)马赫带现象可以用侧抑制来解释其产生原因。侧抑制是指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彼此抑制的现象,一个神经元兴奋时对附近神经元有抑制作用。一个区域的神经元通过自己的轴突旁支或中间的神经元互相连接,每一个神经元都可能抑制它附近的神经元。在马赫带现象中,视感受器中的神经元接受来自亮区的刺激,在 系列并行的神经通路中,某个通道兴奋,这就会抑制周围的通路,使其周围形成一个抑制带,从而免受邻近通路的干扰,那么,神经元对暗区刺激的感受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所以,在明暗相差明显的边界,看到的亮区更亮,而暗区也更暗了。马赫带现象可以增加事物的可识别性,使人易于形成迅速、正确、有效的感知觉。

  3.简述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特殊性。

  答:由于心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科学,兼具二者的特点,这使得心理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殊性:

  (1)研究对象与研究者的特殊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被试)和研究者同属一类型,都是人。

  (2)研究过程的特殊性:一方面研究对象要根据研究者的要求或实验控制作出反应,另外一方面,研究对象的反映又反过来影响研究者的行为。

  (3)使用方法的特殊性:①任何实验处理、控制、操纵,都不能妨碍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人道主义精神,符合伦理性原则,这研究会使某些研究的客观性受到影响。②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目前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多属“黑箱方法”,只能通过比较输入和输出的信息来推测心理过程。③心理学的研究由于缺乏严格控制的实验,因而难确认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4.简述婴幼儿的依恋及其对婴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

  答: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社会性交往过程中,母亲对婴儿所发出的信号的敏感性和对婴儿是否关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艾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将儿童的依恋表现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1)安全型依恋

  当最初和母亲在一起时,这个类型的婴儿很愉快地玩。当陌生人进入时,他们有点警惕,但继续玩,无烦躁不安表现。当把他们留给陌生人时,他们停止了玩并去探索,试图找到母亲,有时甚至哭。当母亲返回时,他们显得比以前同母亲更亲热。当再次把他们留给陌生人,婴儿很容易被安慰。这类婴儿约占65%~70%。

  (2)回避型依恋

  这个类型的婴儿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在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不过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这类婴儿约占20%。

  (3)反抗型依恋

  这个类型的婴儿表现出很高的分离焦虑。由于同母亲分离,他们感到强烈不安;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另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这类婴儿约占10%~15%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回避和反抗型依恋又称为不安全性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婴儿在和母亲的最亲近、最密切的感情交流中,逐渐建立了一种特殊的感情连接,即对母亲产生依恋关系。这种母婴依恋的建立,有助于婴儿形成积极、健康的情绪情感,养成自信、勇敢、敢于探索的人格个性,并促进婴儿智力发育。相反,则可能出现缺乏自信、偏激性格的人格特征。

  5.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个体具有复杂的多层次需要组合,基本的具体需要位于下层,抽象的精神需要位于上层,排成金字塔形状,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①生理需要是人最基本、最强烈、最明显的需要。它包括对食物、水、氧气、性、排泄和休息等的需要。

  ②安全的需要是对稳定、安全、秩序、受保护的需要;免受恐吓、焦虑和混乱的折磨的需要。

  ③归属与爱的需要主要指需要朋友、爱人和孩子,渴望在群体中与同伴有深厚的关系。爱的需要,他认为爱是一种两个人间健康的、亲热的关系,它包括了相互依赖。他指出,缺乏爱,会抑制成长以及潜力的发展。

  ④尊重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对尊重的需要可以分为两: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自尊包括对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等的愿望。来自他人的尊重包括威望、承认、接受、关心、地位、名誉和赏识。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指人的成长、发展、利用潜能的需要。

  马斯洛将这五种需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需要,又称匮乏性需要,是个体不可或缺的普遍的生理和社会的需求,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当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会直接危及个体的生命;另一类需要是发展性需要,又称为衍生需要,是个体自身的成长和自我实现趋向所激励的需求,不受本能的支配,不受人的直接欲念左右,这种需要的满足可以延迟,需要得不到满足也不会危及个体的生命,但满足这种需要会使人产生愉悦的感受。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高级需要。高级需要的满足比低级需要的满足复杂,其满足需要很好的外部条件。当这些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得到相对满足后,就会产生高一级的需要。但是,发展性需要是由个体自身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趋向所激励的需求,不存在严格的高低层次关系。在同一时期内,可能同时存在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优势支配地位,这一优势需要则支配着个体的意识成为组织自己行为的核心力量。

  6.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答:判断个体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

  (1)现实地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 这个标准是指要有正确的自我观念,并对自己采取现实主义的态度。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与自己的实际情况越相符,就越有利于适应环境,表明其心理处在正常健康的状态。心理健康的人会现实地接受自己。

  (2)对现实合乎常理地认识与反应,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观念与行为 合乎常理地认识客观现实,是指对一些可以说是人人皆知的常识性东西不要有悖于常理心理健康者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合乎常理的,适度的。

  (3)对挫折有承受力,具有正常的白我防御机制 个体在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得不到满足,在心理学上称为“挫折”。心理健康的人遇到挫折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一些自我防御的方法将由于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紧张消除掉,从而表现出对挫折有较好的耐受力;相反,如果由小问题、小挫折而焦虑不安,烦闷异常,或暴跳如雷,则表明其心理承受力极低,处于不健康状态。

  (4)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相一致,符合常规 社会对各种角色有相应的要求或规范。个体的行为与其充当的角色的规范基本一致,则其心理处在健康正常状态。某些不良的习惯也是一种不合常规的行为模式,如咬指甲、拔头发、吮手指等。

  (5)正常健康的交往 能够以正常的方式与周围的人交往,没有诸如社交恐惧症、极端的自我中心之类不正常的交往行为。

  (6)统一的人格,心理保持延续性 健康的人格是统一的,因此它表现出一贯性与统一性。如果人格缺乏统一性,其行为表现出不连贯,时而这样,时而那样,变化无常甚至自相矛盾,心理学上称之为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论述加德纳(H. 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答:(1)多元智力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他通过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及对智力特殊群体的分析提出,人类的神经系统经过100多万年的演变和发展,已经形成了互不相干的多种智力。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后来又补充了一种。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

  ①言语智力:指用语言思维、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包括阅读、写文章或小说以及日常会话的能力

  ②逻辑数学智力:指能够计算、量化、思考命题和假设,并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比如,做数学证明题及逻辑推理。

  ③空间智力:指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外部空间世界的模式并会运用和操作这种模式的能力,包括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比如,查地图等。大脑右半球掌管空间位置的判断。大脑右半球受伤的病人,会失去辨别方向的能力,易于迷路。

  ④音乐智力:指敏感的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及韵律表达的能力。比如,拉小提琴或写一首曲子等。大脑右半球对音乐的感知和创造起重要作用。

  ⑤身体运动智力:指运用身体的一部分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包括支配身体完成精细动作的能力。比如,打篮球、跳舞等。身体运动由大脑运动神经皮层控制。大脑的每一个半球都控制或支配对侧身体的运动。

  ⑥社交智力:指能够理解别人和与他们交往、合作的能力。比如,理解别人的行为、动机或情绪。大脑额叶在人际关系的知识方面起重要作用,这一区域受伤会引起性格的很大变化。

  ⑦自知智力:指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建立正确而真实的自我模式并在实际生活中有效运用这一模式的能力。大脑额叶对自知能力也起重要作用。

  ⑧自然智力:指观察自然界中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它是加德纳在1993年提出的第八种智力类型。

  (2) 加德纳认为,每一种智力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多元智力理论提出以后,在世界引起广泛关注,也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启示,现分析如下

  ①全面培养学生的智力。加德纳的智力理论提出智力是由相互独立的八种智力成分所构成,而且每种智力成分都有其重要的作用。那么,教育就应该从各方面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而非只是注重其中的一种或者两种智力水平的发展。

  ②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每个人的智力水平都是由八种智力成分构成,当然每个人的智能优势水平是不同的,那么就可以针对每个人的不同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有助于发掘和展现学生各自的智力优势,避免资源浪费。

  2.阐述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答:当代心理学主要有以下几个取向

  (1)生理心理学:用生理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其关心心理与行为的生物学基础,基本手段是用生理学描述和解释心理功能,人的高级心理功能(知觉、记忆、思维)都与生理功能特别是脑相关。

  (2)行为主义:主要关心环境对人的行为的作用,而不关心有机体的内在过程和机制,强调人是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学习和经验决定一个人。

  (3)精神分析:精神分析理论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用潜意识、生本能、死本能和力必多来解释人的行为动力;用性心理发展阶段以及恋父、恋母情结等来解释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特征;用本我、自我、超我来解释人格结构。

  (4)认知心理学:探索人们如何获取知识和使用知识的学问,把人看成一种信息加工者,具有丰富内在资源并利用其资源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的有机体。

  (5)人本主义心理学:注重人格研究,研究应以正常人为对象主张人是单独存在的,其本性是善良的,有自由意志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本试题为读研教育同等学力申硕学员模拟测试题,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免费领取考前密训试题

(已有450人报名)

北京中知易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56911号-31

总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四街8号华成大厦4层405

咨询热线:400-1069-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