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同等学力在职研究生申请硕士学位全国统一考试已于5月底顺利结束。目前,同等学力人员更为关心的是学位论文写作前的收集准备和构思撰写技巧。
是否在头脑中先把论文做成,往往影响论文写作的进度和文章的质量。论文写作消耗的时间一般不应该很长,若长时间处于写作阶段,往往是不得要领的结果。说明在文献检索阶段的工作不完善,写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此,现将学位论文动笔前的准备过程详细解释如下:
一、“三思”后动笔
在准备写作前,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将已经确定的论证假设,或提出的解决的方案,或准备普及的国外最新研究成果等内容,做到“三思”后动笔。原因在于,一旦确定了论证的写作框架,再想转变思路或改动内容都会较难突破。
其次对自己选定的主攻方向的价值(学术价值或社会价值)再思量一下,到底能提供多少有价值的东西。这是衡量论文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准。论文在评阅时,对行文表述方面的问题一般被看得较轻,而学术价值或社会价值在答辩时则被看得很重。因此,在动笔之前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能耗时在评委们的审定结论,而要事先对自己的论证有个客观估价。
最后对自己的选题,在广义上做一些联锁思考。一个问题的提出与其他领域的联系考虑得越全面,论证结果就能挖掘得越深入,如同“头脑风暴”给人以较多的新意。这对于总体设计论文的章节框架,是一种必要的前提思考。
二、确定研究要素动手写作前的第二项准备是要确定研究的要素,即论文中的核心概念有哪些、基本框架、论证中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分布等。
一篇论文大致只论证一个或三个观点,篇幅在两万字左右。论文中需要有核心概念,以及相辅的少量其他概念,互相交融形成一个微系统,它们是论证得以进行的基础结构。符号学家巴尔特曾说过:“如果我们在入手时就遵循一个提供给我们的首批术语和原理的模式,就会使这一理论的建立工作得到许多方便。”但是这些概念是否科学、是否有明确的意义,对于论证的完成会造成很大影响。某些论文在答辩中遭遇诘问,其主要原因在于概念的内涵不清、不同的概念错位重叠、各个概念间的相互关系衔接不当等情况,最终导致论文中出现多处逻辑矛盾诟病。
对于学术着作的概念引用,一般要求使用特有的新概念。即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必须用一系列符合自己体系的概念和范畴予以表述,“旧瓶装新药”也是表述体系的一种方法,但毕竟不是最好的办法。鉴于
同等学力申硕论文的作者大多是论文写作的生手,建议大家最好使用本学科已有的概念,不要随意生造概念。一篇论文若采用许多生造的概念,光解释概念就需要相当的篇幅,哪里谈得上论证问题呢?
再有,论文中准备操作的变量有多少、需要处理的因素复杂与否,这些是另一类研究要素。
在职研究生初涉这样较大规模的学术研究,一般不宜使论文中的变量太多,要处理的因素过于复杂会难以把握,但是太少了又会影响论文的学术水平。要注意使论文内容既充实又有质地,这是写前作者需要好好考虑的另一个问题。
此外,论文写作还有一个研究要素需要提前想好,即论文字数冗长是否反映个人真实能力水平的提升。长短,并不是显示论文水平的唯一标志。对于一篇论文来说,框架可以设计到“节”,但不宜过细。因为在写作当中,经常需要在论证逻辑方面、次序编排方面进行调整,一些具体论证的因果关系、类似网络“超链接”性质的对于论证中出现的新词汇、新概念的解释等,都需要作者翻来覆去的改动。若事先设计得过细,会限制作者文章本意的思路。相反,“章”才是论文的基本骨架,可将各章整体的内容衔接有序,多设计几种方案,以保证其他部分紧紧围绕突出主要观点展开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