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首页>研题库>正文

2007-2019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章节测试及答案汇总

题数:27

  一、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的逻辑起点是( ) 。(2019年真题)

  A. 社会人 B. 成本与利益

  C. 经济人 D. 社会资源配置

  2、( )指行为人对财产加以控制的可能性。(2018年真题)

  A. 占有权 B. 使用权

  C. 收益权 D. 处分权

  3、( )在我国的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17年真题)

  A. 中央政府 B. 地方政府 C. 国有企业 D. 民营企业

  4、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遵循( )的分析方法。(2016年真题)

  A. 实体主义 B. 形式主义

  C. 个体主义 D. 整体主义

  5、二元经济结构是指以_______为主的现代部门与以_______为主的传统部门并存,传统部门比重大,现代部门发展不足以及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经济结构。( )(2015年真题)

  A. 高科技产业、低端制造业 B. 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

  C. 城市工业、农村农业 D. 先进产业、落后产业

  6、不属于我国社保制度构成的内容的是( )。(2015年真题)

  A. 社会保险 B. 社会捐赠

  C. 社会福利 D. 社会救济

  7、产权明晰化的含义是____________。(2014年真题)

  ①产权的排他性 ②产权的可分割性或可分离性 ③产权的不可分割性

  ④法人财产权的独立化 ⑤产权的可转让性 ⑥产权的有效保护

  A. ①②④⑤ B. ①②④⑥ C. ①②⑤⑥ D. ①④⑤⑥

  8、二元经济结构是指(2013年真题)

  A. 重工业与轻工业并存的经济结构

  B. 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工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

  C. 投资部门与消费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

  D. 计划于市场并存的经济结构

  9、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包括________。(2010年真题)

  ①社会保险 ②社会救济 ③社会福利 ④社会优抚 ⑤社会捐赠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⑤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二、名词解释

  1、所有权特定优势(2015年真题)

  2、所有权(2009年真题)

  3、公司治理结构(2008年真题)

  4、产权(2007年真题)

  三、简答题

  1、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和具体表现? (2017年真题)

  2、如何理解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2009年真题)

  3、简述我国政府对农村农业投资的重点(2007年真题)

  四、论述题

  1、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机理(2019年真题)

  2、阐述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的基本含义,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创新如何体现“共同治理”?(2018年真题)

  3、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创新:“共同治理”的原则。(2018年真题)

  4、国有企业分类改革战略。(2017年真题)

  5、什么是产权?产权明晰化的含义是?(2015年真题)

  6、我国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对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做出了什么新的论断?(2014年真题)

  7、为什么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依赖经济体制的转换?(2013年真题)

  8、用利益相关者逻辑,谈谈国有企业改革的共同治理原则。(2011年真题)

  9、产权明晰化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实现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2010年真题)

  10、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和实现经济目标的手段;(2008年真题)

  11、试述体制转轨中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2007年真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经济学分析的逻辑起点不应该是经济人,而应是社会人。

  2、A

  【解析】占有权能,指人对财产直接加以控制的可能性,是所有者与他人因对财产进行实际控制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使用权能,是指不改变财产的所有和占有的性质,依其用途而对其加以利用的可能性,是人与人之间利用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收益权能,是指获取基于所有者财产而产生的经济利益的可能性,是人们因获取追加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处分权能,是指为法律所保障的改变财产的经济用途或状态的行为的可能性,他所反映的是人在变更财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3、B

  4、D

  【解析】西方主流经济学遵循的是个体主义成本收益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遵循整体主义分析方法。

  5、C

  【解析】二次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体系的共有特征。二次元经济结构是指以城市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以农村农业为主的传统部门并存,传统部门比重过大,现代部门发展不足,以及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经济结构。

  6、B

  【解析】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为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制度。这一制度一般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等组成。B项,社会捐赠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社会团体出于爱心,自愿无偿地向公益性社会团体,公益性非赢利单位,某个群体或个人捐赠财产进行救助的活动。

  7、C

  【解析】 满足产权明晰化的相关条件包括:①产权的排他性;②产权的可分割性和可分离性;③产权的可转让性;④产权的有效保护。排他性产权的确立,使公平,自由的市场交易成为可能;产权的可分离性,使人们在拥有和行使这些权利时实行专业化分工,获取由分工带来的收益增量;产权的可转让性,使资源能根据市场需要的变化在全社会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率。有效的交易不仅需要明确的界定产权,还要求有效地保护产权。

  8、B

  【解析】见大纲93页。二元经济结构是指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工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

  9、D

  【解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

  二、名词解释

  1、答:指企业在资产和所有权方面所获得的为其他企业所不拥有的优势,包括产品、技术、商标、组织管理技能等。所有权优势的大小决定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可以克服在国外生产碰到的附加成本和制度风险。(得分点:资产、所有权,优势)

  2、答:确定物的最终归属,表明主体对确定物的独占和垄断的财产权利,是同一物上不依赖于其他权利而独立存在的财产权利。(得分点:财产权利)

  3、答:公司权力机关的设置、运行及权力机关之间的法权关系。(得分点:法权关系)

  4、答: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得分点:所有制)(得分点:国际收支,官方汇率,用汇,当局)

  三、简答题

  1、答: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经济全球化的特点是世界经济的你中有无,我中有你,各个国家的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各国国内经济游戏规则不断趋于一致;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具体表现为:(1)国际贸易发展迅猛。 (2)生产全球化和跨国公司大发展。(3)金融全球化迅速推进。 (4)科技全球化与全球科技资源大流动。(5)国际经济协调机制不断强化。

  2、答: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收人分配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收入分配关系上的体现,按生产要素分配则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

  第一,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收入分配的劳动标准与所有权标准相结合。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中通行的分配原则,其实质就是以劳动为尺度进行收入的分配,劳动者取得的收入与其提供的劳动量成比例。按要素分配中通行的则是所有权标准,要素所有者依据其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入分配,显然,这种情况下的收入分配就是以所有权为标准,在要素所有者之间进行的分配。

  第二,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与按要素分配的实现形式的结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种生产条件的分配都要通过市场来进行,要素价格的决定与收入的分配联系在一起,因此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都要借助于价格机制来实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使得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中的收入分配方式能够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补充,这有助于形成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收入分配结构。

  (得分点:按劳分配、按要素分配是劳动标准与所有权标准,也是两种分配的实现形式,二种分配要相结合与补充)

  3、答:(1)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有农村基础教育、卫生设施的投资以及交通道路、电网建设的投资。农业基础设施主要是进一步加强大江、大河、大湖的综合治理,集中资金兴建一批具有综合效益的大中型水利工程,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投资。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非常重要。政府应增加绿化、水土保持和防护林建设的投入,加大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投资力度。

  (3)农业研发和科技推广领域的投资。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这就需要政府增加农业研发和科技推广领域的投资。比如,扶持农业科研单位开展农业科学研究,推动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开发;增加农业技术推广投入,特别要注重粮棉油等农作物有明显的节工、增产、增效作用的良种应用、科学用肥、模式化栽培、病虫害防治、节水灌溉等技术的推广;增加农业部门的教育和培训的经费投入,使大多数从事生产的劳动力成为“熟练工人”。

  (得分点:农村农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农业研发和技术推广)

  四、论述题

  1、答:制度是指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可以具体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宪法秩序,二是制度安排,三是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具体来说,制度是通过产权、国家、意识形态来影响经济增长的。

  1) 产权

  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产权明确有助于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及避免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产权不清楚则 容易增加交易成本,降低经济效率,进而限制经济增长。

  2) 国家

  国家决定产权结构。产权的界定需要花费成本,由国家来界定和保护产权可降低成本。统治者在降低交易费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往往还会追求租金最大化,二者间的冲突长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

  3)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解决“不付费搭车”的问题,从而可以节约交易费用。三大环节可以确定明确并保护产权,激发微观主体的创新激情,推动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增长。

  2、答:1.“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中,公司的目标是为利益相关者服务,而不仅仅只是追求股东的利益最大化。并不否认每个产权主体的自利追求,而是强调理性的产权主体把公司的适应能力看作是自身利益的源泉。因此,一个体现和贯彻“合作逻辑”的治理结构必须让每个产权主体都有参与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机会,但这是机会的均等,而不是权力的平均化。

  (1)贯彻了“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的治理结构就是“共同治理”机制,它强调决策的共同参与与监督的相互制约。具体地说,就是董事会、监事会中要有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代表,如职工代表、银行代表等。

  (2)共同治理的核心就是经济民主化,通过公司章程等正式制度安排来确保每个产权主体具有平等参与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机会;同时又依靠相互监督的机制来制衡各产权主体的行为;适当的投票机制和利益约束机制则用来稳定合作的基础,并达到产权主体行为统一于企业适应能力提高这一共同目标之上。

  (3)共同治理模式包括两个并行的机制: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中的共同治理机制确保产权主体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公司重大决策。监事会中的共同治理机制则是确保各个产权主体平等地享有监督权,从而实现相互制衡。

  3、答:(1)建立董事会中的共同治理机制包括职工董事制度、银行董事制度等。该机制又包括两种:一是职工董事制度。建立职工董事制度是完善董事会中的共同治理机制的一个重要内容。根据国外的经验与我国的体制背景,我国的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公司在构建董事会时有职工董事进入。二是银行董事制度。银行可通过表决权代理或信托制合法地进入董事会、监事会,实现对小股东和银行的权益的保护。

  (2)建立监事会中的共同治理机制则是职工代表以及银行代表可以适当的方式进入公司监事会。

  4、答:我们应该根据国有企业提供的产品的性质及所处行业的差异,选择不同类型的改革战略。

  (1)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宜选择国有国营模式

  改革主要是准公共产品企业的改革。提供准公共产品企业的特点:一是社会目标在企业经营中占据绝对支配地位;二是垄断程度高;三是行业中存在信息不对称。需要由政府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防止企业凭借垄断地位侵害消费者利益,因而实行国有国营模式。国有国营企业模式具有以下特征:①由政府筹资创设提供准公共产品的企业。②政府直接任命或罢免这类国有企业的负责人。③对进入和退出的控制。为确保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允许垄断并限制其他企业进入。④政府对垄断企业进行有效的规制,避免因为行政垄断对消费者利益的损害。⑤对收入分配的控制。⑥控制价格与确定财政补贴数额。

  自然垄断性国有企业宜选择国有国控模式

  处于基础产业的垄断性国有企业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经营目标的双重性;二是在规模报酬递增条件下,由一个或少数几个企业大规模生产能够更有效率地利用资源;三是基础产业需要巨额投资、建设周期和投资回收周期长、具有较强的凝固性等;四是基础产业是一个需要适度超前发展的产业。政府在这类国有国控模式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明确所有权主体和所有权的约束方式;二是由于基础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三是国家对自然垄断性国有企业的投资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四是国家队价格形成的监督;国家对垄断性国有企业财务活动的监督。

  大型竞争性国有企业宜进行股份制改造

  竞争性国有企业是指那些国家投资建成的、基本不存在进入与退出障碍、同一产业部门内存在众多企业、企业产品基本上具有同质性和可分性、以利润为经营目标的国有企业。竞争性国有企业必须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成为股份公司。为此,必须明确产权关系。第一,通过明确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注册资本及其相应的权益,界定企业产权的归属主体。第二,产权主体行为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开展经济活动。第三,明确界定产权主体的权益及责任。第四,使企业产权具有排他性;第五,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不同利益主体相互制衡。第六,对产权实施有效的法律保护。

  竞争性国有中小企业宜完全放开

  国有资本从竞争性国有中小企业中退出,不仅有利于让这些企业彻底摆脱政府的干预,完全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必要的微观基础,而且有利于政府减轻负担,集中财力和人力抓好那些应由政府控制的行业。因此构建所有权的退出机制更有助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5、答:(1)产权的含义

  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产权不是一种而是一组权利,它包括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这种权利的有效性取决于对此权利强制实现的可能性以及为之付出的代价。这种强制既可以依赖于法律规范,契约和政府强制,也可以依赖伦理道德规范。产权制度是指制定的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

  (2)产权明晰化的含义

  产权明晰化是指明确产权关系,即以资产来界定当事人占有稀缺资源的权利。满足产权关系明晰化的相关条件实际上就是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关键内容。这些条件包括:

  ①产权的排他性。产权主体必须对交易对象拥有明晰的,唯一的产权,即产权归属非常明确。产权的排他性不仅意味着不让他人从该项资产中受益,而且意味着资产所有者要排他性地对该项资产使用中的各项成本负责,包括承担排他性的成本。一旦确立了排他性产权,产权主体就可以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和不损害他人权益的条件下自由支配,处分产权,并独立承担产权行使的后果,包括收益与成本。

  ② 产权的可分割性和可分离性。产权的可分割性是产权可转让性的前提条件,产权的可分割性不仅使产权在量上是可以度量的(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如股票价格),而且可使人们在拥有和行使这些可分割性的权利时实行专业化分工,获取由分工带来的增量收益。产权的可分割性还表明产权是可分解的,它既可以是占有权,处分权,收益权之间的分解,也可以是每一种权力的更为具体的分解。

  ③产权的可转让性。产权主体能按照收益最大化的原则自由地处置归其所有的资产,包括部分或全部权利的让渡。产权的可转让性不仅有助于产权主体自主的拆分,组合各种财产权利关系,灵活地选择各种有效的组织形式,促使资源根据市场需求在全社会自由流动,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赋予产权主体的自由退出权,即一旦其利益受到损害,就可以通过转让资产来行使退出权,保护自身的利益。

  ④产权的有效保护。有效率的交易不仅需要明确地界定产权,而且要求有效的保护产权。产权保护的社会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暴力或暴力威胁;二是价值体系或意识形态;三是习俗,惯例;四是由国家及其代理人制定的规则和法令。国家在建立一个有效率的产权制度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国家是处于持续的经济增长中还是处于衰退过程中,都与国家在产权界定和保护中的行为有关。保持国家在产权界定和保护中的公正性,透明性和效率取向性对于建立一个有效率的现代产权制度至关重要。

  (3)产权明晰化对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好处。

  ① 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利于明确界定交易界区。一个在法律上强有力的产权制度可以通过法律等制度界定和保护排他性的产权,使交易者既能在市场上展开公平的现货交易,又可以与其他交易者缔结具有法律保障的契约关系,形成多样化的财货交换方式和财产转让方式,如借贷,租赁,拍卖,兼并,期货交易等。由此可见,排他性产权的确立是市场机制有效协调微观决策的必要条件。

  ② 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助于规范交易行为。一个在法律上强有力的产权制度一方面通过法律的形式界定财产的最终归属,保护所有者的权益,另一方面对财产实际占有主体进行定位和对其拥有的权限进行界定。明确的产权关系既有助于制定公平而有效率的交易规则,又能有效地约束和规范行为人的交易行为。因此,产权明晰化是市场经济有序化运行的重要条件之一。

  ③产权明晰化有助于使交易者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产权是由一系列权利和义务的规范组成的,一旦确立了排他性产权,产权主体就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和不损害他人权益的条件下,自由支配,处分产权,并独立承担产权行使的后果。权利义务关系的明晰化和对称性,就可使行为人在行使产权时具有稳定的预期,其将全面权衡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以效用最大化原则来支配和处分产权,从而优化激励和约束机制。

  ④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助于提高资源和配置效率。排他性产权的确立,使公平,自由的市场交易成为可能;产权的可分离性,可使人们在拥有和行使这些可分离性的权利时实现专业化分工,获取由分工带来的收益增量;产权的可转让性,使资源能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在全社会自由流动,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一个在法律上强有力的产权制度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6、答:我国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3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理论界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通过放权让利,把计划建立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

  第二阶段:1984年至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下论断: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具有统一性;计划与市场板块式结合。

  第三阶段:1987年至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应有机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模式。

  第四阶段,1992年以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在1992年春的南方谈话中,提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重要论断。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六大重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对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做出的新的论断如下: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具体而言,

  对市场而言,强调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而且,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楚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这种新体现为市场建设更加具体,标志着市场建设更加趋于微观。

  对政府而言,政府必须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制中国建设,强化全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种新主要体现在政府进一步放权让利,体现必要的管理职能和调控职能,促使政府进一步减少经济干预。

  7、答:(1)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生产的外延扩大转向主要通过提高投入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来实现,即从粗犷型转向集约型。

  (2)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体制之间是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同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互适应的。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由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评价和衡量的,而技术创新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体制创新

  体制或是制度因素之所以影响经济增长、制约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因为体制的变化具有既改变收入分配,又改变经济中使用资源的潜在可能性。体制的这一功能与体制影响人们选择行为有关。(1)体制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设置了行为规则(包括正式的如宪法、成文法、契约制度;非正式的如习惯等),从而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人规定了约束条件。约束条件的改变,影响人们的选择行为。(2)体制创新可通过建立新的激励或动力机制,激发行为人参与交易活动和进行技术创新的动机,推动经济增长。(3)有助于形成适应经济发展的伦理道德规范,当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有助于克服经济活动中的机会注意行为或搭便车行为时,它就能以较低的激励成本调动行为人的积极性,推动经济增长。(4)影响信息和资源的可获得性

  可见,体制不仅决定经济增长的绩效,而且决定着经济增长方式。

  (得分点:粗犷、集约;技术进步,体制创新。行为规则,约束条件;激励,道德规范;资源可获得性。)

  8、答: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与股东至上逻辑的根本区别:公司的目标是为利益相关者服务,而不仅仅是追求股东的利益最大化。

  “合作逻辑”并不否认每个产权主体的自利追求,而是强调理性的产权主体把公司的适应能力看做是自身利益的源泉。因此一个体现和贯彻“合作逻辑”的治理结构必须让每个产权主体都有参与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机会。

  贯彻“合作逻辑”的治理结构就是“共同治理”机制,它强调决策的共同参与与监督的相互制约。

  共同治理模式的核心是经济民主化。它包括两个并行的机制:董事会和监事会。

  董事会中的共同治理机制确保产权主体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公司重大决策;

  监事会中的共同治理机制则是确保各产权主体平等地享有监督权,从而实现相互制衡。

  (得分点:共同参与,相互制约,经济民主化,董事会,监事会)

  9、答:产权明晰化是指要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企业的出资者与企业的基本财产关系,包括明确企业国有资产的直接投资主体。为了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就必须明确产权关系,即以资产来界定当事人占有稀缺资源的权利。

  (1)产权明晰化有利于明确交易界区。交换要求明确界定财产权利。一个在法律上强有力的产权制度可以通过法律等制度界定和保护排他性的产权,使交易者形成多样化的财货交换式和财产转让方式。由此可见,排他性产权的确立是市场机制有效协调微观决策的必要条件。

  (2)产权明晰化有利于规范交易行为。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助于明确财产的最终归属,保护所有者的权益,从而有助于制定公平而有效率的交易规则,有效地约束和规范行为人的交易行为。

  (3)产权明晰化有利于稳定交易者的收益预期。权利义务关系的明晰化与对称性,就可使行为人在行使产权时具有稳定的收益预期。行为人将全面权衡成本与收益,以效用最大化原则支配和处分产权,从而优化激励与约束机制。

  (4)产权明晰化有利于提高合作效率。产权归属的明确性可以降低合作谈判中的交易费,从而提高合作效率。

  (5)产权明晰化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排他性产权的确立,使公平、自由的交易成为可能;产权的可分离性,使人们在拥有和行使这些权利时实行专业化分工,获取由分工来的收益增量;产权的可转让性使资源能根据市场需要的变化在全社会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规范化。

  (得分点:出资者与企业财产关系;明确交易界区,规范交易行为,稳定收益预期,提高合作效率,资源配置效率。)

  10、答: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1)经济增长(2)物价稳定(3)充分就业(4)产业结构高级化(5)国际收支平衡经济政策手段及其构成。

  经济政策手段是国家为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包括政策工具和实施政策的方法两个方面。具体包括:

  ①财政政策手段。核心是通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调节供求关系,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

  ②货币政策手段。核心是中央银行通过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影响投资和消费等经济活动,进而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

  ③行政管制手段。它是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凭借政权的威力,通过发布命令、指令等形式来干预经济生活的手段。

  ④经济法制手段。是指国家依靠法律的强制力量来保证经济政策目标实现的手段。法制手段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强制性、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⑤制度约束。它是实现长期化政策目标的手段。

  (得分点:增长、物价、就业、产业结构、国际收支)

  11、答:解决两权分离条件下的代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出路就是要实现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也就是说,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实现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对称分布,以形成科学的自我约束机制和相互制衡机制,目的是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促使他们长期合作,以保证企业的决策效率。企业治理结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内部治理结构的创新。

  为了保护所有者的权益和监控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需要通过企业内部的权力安排,尤其是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配置,形成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其核心是通过特定的治理结构和治理程序,在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形成相互合作、自我约束、相互制衡的机制。具体来说,就是所有者在充分获取代理人行为信息的基础上,设计出最优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明确经营者的责权利,并给予其最佳的行为激励,使经营者为实现所有者的最大化利益而努力工作。同时,由股东会选举产生的董事会可通过任免经理人员和控制重大的战略决策来保护出资人的权益。

  (2)外部治理结构的创新。

  一个企业在营运过程中,由于客观的原因,会显露出企业经营陷入危机的信号。这些征兆暗示着所有者的未来权益有可能会受到损害,为了实现资本保全,相关利益者就会通过相机治理程序,要求重新分配控制权。当这一程序得不到满足或效果不理想时,相机治理程序就转变为破产程序。相机治理程序的核心是通过市场对企业的治理来保护所有者的权益。因为市场可以提供企业经营绩效的信息,市场可以评价经营者的行为,并通过自发的优胜劣汰机制争夺企业的控制权,改变既定的利益格局,约束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

  (得分点:内部治理结构创新:激励、约束机制,经营者责权利,董事会,出资人权益;外部治理结构创新:相机治理,市场,企业,经营者)

 

相关试题推荐

更多>>

免费领取考前密训试题

(已有450人报名)

北京中知易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56911号-31

总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四街8号华成大厦4层405

咨询热线:400-1069-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