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首页>考研资讯>正文

上海9所高校上榜国家科学技术奖 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领衔
来源:在职研究生招生网 2018-01-09 09:21:14

  2018年1月8日,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上海共有58项牵头及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获奖,较2016年增加6项。上海占全国获奖总数比例首次突破20%,达20.7%。据统计,6项上海牵头及合作完成的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上海高校为主要完成单位的占到2项;上海1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上海高校占到4席;上海3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不计6项专用项目),上海高校占到17席。

  以上三大奖按总数计算,上海高校贡献率超过1/3。此外,上海市推荐的获得2017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2位学者施扬和保罗·斯潘诺斯,合作单位均为上海高校。

  获奖高校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7项)、复旦大学(6项)、同济大学(4项)、上海大学(2项)、华东理工大学(1项)、东华大学(1项)、上海理工大学(1项)、上海中医药大学(1项)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1项)等。

  复旦:一成果普及200多家三级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教授毛颖领衔的项目“外科术式改变脑血流的基础与临床创新”,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这一项目围绕难治性动脉瘤和烟雾病展开。

  脑血管病素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性,是危害国民身体健康的一大病症。其中,难治性动脉瘤和烟雾病更是令人头疼的顽疾,在很长时间内缺乏令人满意的治疗手段。

  通过创新外科术式改道脑血流,及围绕这一成果的多年改进、完善与推广,毛颖所在项目组的成果大大改观了中国脑血管病的诊疗面貌,切实造福了众多病患。

  作为一项高难度的手术创新,该项目共发表论文74篇,在《神经外科》(Neurosurger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9篇,述评文章5篇,被引812 次,授权发明专利2 项,并曾获上海市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此外,在技术成果的持续革新与优化过程中,该项目组坚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经验,不仅开办了中国首个国家级脑血管重建学习班,举办了首届中国烟雾病大会,还组织撰写了中国烟雾病专家共识,为国内主要脑血管病中心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人才。

  如今,该技术成果已在全国200多家三级医院得到普及。

  在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中,除了上述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之外,复旦大学还参与了多项获奖项目,其中该校基础医学院教授袁正宏课题组参与的项目“以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上海交大:5项第一完成单位成果获奖

  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中,上海交通大学共有5项第一完成单位成果获奖,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此外,上海交大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和上海市胸科医院也各有斩获。

  上海交大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是席裕庚领衔的预测控制原理与系统设计项目团队。

  该团队经过30年的潜心研究,开创并建立了复杂系统预测控制的理论方法体系,引领了预测控制在中国的发展,支撑了近三十年自动化、计算机、机械、材料加工等广大工业领域的控制理论与技术进步。

  迄今,团队成员共出版学术专著6部,发表论文328篇,其中SCI期刊论文239篇,成果受到国内外许多著名学者关注。

  上海交大四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分别是:“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技术与应用”“密码芯片系统的攻防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高效切削刀具设计、制备与应用”“内分泌肿瘤发病机制新发现与临床诊治技术的建立和应用”。

  这些项目在推动行业科技进步、改善民生、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譬如,以郁文贤领衔的研究团队突破了高性能导航芯片关键技术,这种技术突破了低功耗CMOS导航射频芯片设计瓶颈,实现了高集成、低功耗导航领域核“芯”产品国产化。

  以项目技术为核心所形成的三模八频高精度板卡、终端等产品应用于国家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全国一张网”建设,占75%份额,为中国自主高精度位置网的建设做出了支撑性贡献。也是得利于该技术,北斗智能公交系统实现了公交车辆的精确到站预报和智能化管理,已部署上海浦东3600多辆公交,每天惠及数百万市民出行。

  据上海交大介绍,以郁文贤团队成果为基础,目前已建成国家级导航产品检测平台与技术创新基地,形成创新优质生态圈,孵化上市企业2家。

  东华大学:几十年攻关曾失败无数次

  一根仅有头发丝十分之一粗细的高性能碳纤维,拉伸强度却可以达到钢的7~9倍,而比重仅有钢的四分之一,在几千摄氏度的高温下,仍能纹丝不动。

  东华大学材料学院陈惠芳科研团队联合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多年攻关,突破干喷湿纺千吨级高强/百吨级中模碳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打破了国外高性能碳纤维企业在中国市场的长期垄断,该项目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此次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的答辩中,项目第一完成单位、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张国良把这份荣誉归功给了学校:“企业产业化的突破离不开东华大学老师们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克。”

  联合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陈惠芳科研团队通过不断摸索、反复实验,终于突破了制备高性能碳纤维的先进技术——干喷湿纺。

  干喷湿纺工艺被认为是今后碳纤维生产的主流工艺,但也是碳纤维行业公认的难以突破的纺丝技术,目前在国际上仅有日本的个别公司掌握这一工艺。这一关键技术的突破使得纺丝速度可以达到400m/min以上,是传统湿法纺丝的5倍,同时还开发出干喷湿纺原丝快速预氧化技术,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得利于成套技术,最终中国首个采用干喷湿纺工艺的千吨级碳纤维生产线正式投产,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制备出的产品性能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当。如今,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改进,该条生产线每年能生产近5000吨原丝和2000吨碳丝,批量供应市场,极大促进了国内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的发展。

  从1982年毕业留校工作,陈惠芳就瞄准了碳纤维研究这件事。在高性能碳纤维的研究道路上,她带领科研团队稳扎稳打,几十年的研究生涯里,做过成千上万次实验,失败过无数次,但是从没有想过放弃。

  谈及陈惠芳做科研的投入,科研团队里最年轻的博士后巨安奇感叹,陈惠芳经常和团队成员扑在科研实验第一线,夏天穿着工作服在没有空调的基地,没一会儿就湿一身汗,一干一整天,从来没喊过苦喊过累。

  陈惠芳表示,她和她的团队对高性能碳纤维的研究不会止步,未来高性能碳纤维在大飞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都有着很大的应用前景,而高性能碳纤维要实现完全自主国产化依旧需要不断地技术攻关。

  以上就是关于上海9所高校上榜国家科学技术奖 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领衔的简单介绍,更多信息请浏览读研网(www.duyan.com.cn),如果学员还有其他疑问,请咨询在线老师。

免费领取备考试听课

(已有400人领取)

北京中知易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56911号-31

总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四街8号华成大厦4层405

咨询热线:400-1069-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