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首页>考研资讯>正文

培育志愿服务文化 滋养学生成长成才
来源:在职研究生招生网 2016-10-14 11:04:19

介绍培育志愿服务文化,滋养学生成长成才的相关内容,在职研究生考试网带你一起来分析。

志愿服务是涵育文明的重要途径和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西北大学深入挖掘志愿服务与立德树人的内在关系,培育志愿服务文化,拓展大学文化“教育场”,使志愿服务成为培养人的系统工程和文化行为,滋养学生更加有文化理想、更加善于融会贯通、更加勇于担当责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向着全面发展、学有专长,既能治学、又能经世的目标努力奋斗。

一、工作目标与思路

1、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文化内在于人的一切活动之中。培育志愿服务文化,融志愿服务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社团文化、行为文化于一体,内化进而转化为学生的行动自觉,从个体自发走向群体自觉。

2、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实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培育志愿服务文化,推动志愿服务规范化管理、常态化服务、品牌化培育、项目化配置、社会化运作,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培养人才与服务社会相统一,有效动员政府、高校、社会共同参与实践育人。

3、丰富大学文化。学生是大学文化传承的主体力量,志愿服务是大学文化价值导向、精神凝聚、以文化人、文化整合与传承功能的具体呈现。培育志愿服务文化,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对大学文化的理解更加生动具体,以强烈的使命意识传承大学精神文化,拓展大学精神内涵;志愿服务社团文化、行为文化等丰富大学文化内容,使大学文化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生机与活力。

4、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落细落小落实。培育志愿服务文化,引领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验感受和现实理解,自觉倡导助人为乐、团结友善的价值理念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风尚。

二、实践方法与过程

1、拓展志愿服务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志愿服务文化中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西北大学从大学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推动志愿者精神自然融入学校特有的精神文化,成为浸润师生心灵的精神品格。

以“公诚勤朴”校训、“艰苦创业自强不息”西大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精神,与志愿者精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价值追求相一致。学校把弘扬志愿者精神融入师生践行大学精神的实践,为志愿者精神注入了“爱国爱校、使命担当,诚实守信、勤劳坚毅,全心投入、抱朴守真”的精神滋养;长期开展“学习志愿精神争做美德青年”系列活动,让抽象的志愿者精神生动、具体,引领师生“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注重对“仁者爱人”“和谐”等核心理念现代性转化进行全面系统阐释,引导学生站在文化和道德的高度,加深对志愿者精神的认知理解和现实感受,不断增强价值观自信和文化自信。学校创作了《西北大学志愿者之歌》,用形象的歌词、温馨的曲调,彰显学校文化基因,传递对志愿服务精神的赞美和向往;开展“弘扬雷锋精神建设心灵家园”主题阅读活动,让志愿者精神犹如一鞠清泉润泽师生心田,不断升华精神境界。

2、构建志愿服务制度体系

制度是培育志愿服务文化的基础环节。西北大学在《文化建设规划》中对培育志愿服务文化进行系统设计,把“培养志愿服务文化自觉”作为落脚点,明确了“使志愿服务文化成为大学精神、制度、风气、形象的重要支撑和显著标志”的目标;融入学生养成教育制度建设,在《综合素质测评办法》中,将志愿服务作为学生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之一。

围绕“志愿者”“志愿服务”两个方面,制定并实施志愿者注册制度,全校符合条件的党团员全部在社区完成注册;培训制度,把“传帮带”与常态化的知识、礼仪、技能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和具体项目分别培训相结合;行为规范,细化志愿服务文明用语和礼仪礼节,规范工作流程和服务标准;围绕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等,制定管理制度,规范招募程序,强化跟踪管理;星级志愿者评定制度,把日常考核、工作量和反馈评价相统一,逐年做好评定;嘉许制度,把参与志愿服务作为推优入党、选留优秀毕业生和各类先进评选的重要条件,在“最西大”学子评选表彰中设立志愿服务奖项。六个方面制度互为支撑、有机统一,是大学制度文化的内在要求,为培育志愿服务文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3、培育志愿服务社团

社团是塑造志愿服务文化,引领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阵地。西北大学培育了以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代表的6个全校性志愿服务社团和遍及各院系的41个志愿服务专业社团,成为志愿服务文化的有力倡导者。

学校和院系指导社团制定章程,定期召开会员代表大会,开展工作研讨、集中学习、知识培训和服务活动,融宣传引导、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和示范带动于一体。校级社团建立校外长期服务点,定期与社会公益机构合作,开展义务献血、关爱农民工子女、阳光助残、帮助困难群体完成“微心愿”等志愿服务活动,年均参与达万人次;院系社团立足专业特色,“家电义务维修队”坚持11年定点义务维修和知识普及,“成长小组”长期在陕西省人民医院、西安慧灵中心开展“助人自理”义工援助,义务讲解队承担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院文物讲解,“为秦岭金丝猴植树”志愿队长期致力于秦岭生态保护,“星火志愿者协会”十余年来接力帮扶洛南县石门镇山区小学,“法律援助中心”志愿者定期走进社区开展普法宣讲等,丰富了专业实践,推动了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全面展示了高校的责任担当和良好形象。三年来,全校95%以上的学生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80%以上经常性参加。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陕西日报、中国文明网等都对学校志愿服务工作进行过专题报道。

4、打造志愿服务精品项目

项目化运作、社会化动员是志愿服务的鲜明特征和独特优势。学校着力培育和扶持三类志愿服务项目,引领志愿服务规范化、可持续发展。

一是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师生以社团为单位与校内外社区结对子,围绕“社区所急、群众所需”,认领扶弱济困服务对象,把集中服务与分散服务、定期服务与日常服务相结合;开展文艺小广场、传统节日主题文化活动、“阳光4点半”义务家教等精神文化服务项目;引导社会工作、法律、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等专业的学生和社团发挥所长,参与创文创卫创森等社区治理项目。广大学生在从事社区项目的过程中,深切感悟、生动传播传统美德,聆听老同志忆校史、话传统,广泛建立了老少共话成长的美好情感。

二是西部计划及其子项目。作为西部计划首批实施高校,十三年来,学校抓好宣传、招募、培训、跟踪管理四个环节,健全配套制度,在全校形成了“因为选择西部计划,我们的青春更加壮丽,西部的明天更加美好”的行动共识,累计输送志愿者241名,49人主动前往西藏、新疆,招募人数位居全省前列,多人入选建功立业先进典型,学校被授予“全国优秀项目办”称号。

2012年获批成为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实施高校以来,4批支教团成员薪火相继、扎根富平,承担了8所乡村学校、45个班级、10余门课程、9500余课时的教学任务;自觉传承富平红色基因,坚持在习仲勋陵园等地开展志愿服务;大力倡导志愿服务文化,长期义务为当地培训志愿者;开展乡村基础教育状况调研,动员全校师生和社会力量积极行动,为基础设施较差的田村小学编制了长期援助计划,用知识和行动点亮农村少年儿童的成才梦想,获得了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同志高度肯定。该团队作为全国10个团队之一入选2015“镜头中的最美支教团”。

三是公益创业项目。鼓励学生结合创新创业实践,梳理、推广志愿服务经验和成效,培育了“爱心回收站”“齐心铸梦”等项目,用公益创业募集社会资助,所得善款全部用于公益事业。近三年来,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申报公益项目百余项;“高校校园绿色公益创业”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秦岭山脉森林生态恢复环保项目”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2个项目获“互联网+”公益创业国家比赛三等奖;21个项目分获全省公益项目大赛金银铜奖,获奖数量居全省高校首位,留学生志愿服务队获特殊贡献奖。

三、取得成效与经验

1、培树了师生身边的青春榜样

培育志愿服务文化,使广大学生得到全方位的砺炼。先后涌现出了“中国百个青年志愿服务集体”“全国优秀志愿者”“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个人”“陕西省最佳志愿服务组织”“陕西省最美志愿者”等,他们是师生身边弘扬志愿者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榜样。他们的经历和事迹,引领广大师生热爱实践、追求进步,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2、推动了爱国主义深入人心

培育志愿服务文化,是西北大学“肩负建设西北之重任”办学理念的生动呈现和具体实践。广大学生在实践中自觉将个人、社会、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服务西北、建设西北的使命意识不断增强。每年暑期,100余支队伍、2000余名师生奔赴祖国各地集中开展志愿服务;教授志愿服务团坚持义务为新疆巴里坤提供智力支持;学校按照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和陕西省“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标准,长期对商州区兴龙村、黄山村开展驻村扶贫、文明共建。志愿服务成为全校师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过程。

3、塑造了优良和谐的风气

培育志愿服务文化,使助人为乐成为西北大学校园里最流行的风尚,促进了师生和谐、校园文明;激发了学生不断扩充知识视野、提升专业能力的积极性,奋发学习、勇于创新蔚然成风;架起了师生与公众、学校与社会之间传递爱心、共同进步的桥梁,升华了全国文明单位形象,激发了社会组织活力,引领和推动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免费领取备考试听课

(已有400人领取)

热门简章

学制: 3年 学费: 69000

上课地点: 陕西 授课方式:面授班

学制: 1年 学费: 16000

上课地点: 深圳 授课方式:网络班/面授班

北京中知易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56911号-31

总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四街8号华成大厦4层405

咨询热线:400-1069-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