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罪(432)(★★★★★★★★★★)
【刑法法条】
第266条 【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形加重犯)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再加重犯)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为诈骗罪的一般法)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有关法条】
第210条 【诈骗罪的注意规定1】使用欺骗手段骗取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可以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的,依照本法第266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7条【诈骗罪的注意规定2】在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期间,假借研制、生产或者销售用于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用品的名义,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依照刑法有关诈骗罪的规定定罪,依法从重处罚。【注释】对于发国难财者,用重典。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扰乱电信市场管理秩序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执行日期:2000-5-24
第9条【诈骗罪的注意规定3】 以虚假、冒用的身份证件办理入网手续并使用移动电话,造成电信资费损失数额较大的,依照刑法第266条的规定,以诈骗罪定罪处罚。
【知识要点】
[本罪重点掌握。可考各种题型。
1.本罪定义: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记忆】目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方法(使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对象(公私财物)+罪量(数额较大)+ 行为。
2.本罪特征:(上述定义展开加常识即可)主观要件是故意,并有非法占有目的;客观要件为使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主体要件为一般主体(总则,常识);综合要素为数额较大才构成本罪。
3.判断公式:判断是否为诈骗罪的公式为: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实施欺骗行为——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对方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取得财产——被害人受到财产上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