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7月1日至22日,44个同盟国家的300多名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联合和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体系的原则和运行机制,因此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固定汇率制为基本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
1.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汇率平价体系(双挂钩机制)
美元与黄金挂钩(每盎司黄金=35美元),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大支柱。
2.美元充当国际货币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实际上等同于黄金,可以自由兑换为任何一国的货币,充当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作用,成为最主要的国际货币。
3.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IMF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货币制度的核心,它的各项规定构成了国际金融领域的基本秩序;对会员国融通资金并维持国际金融形势的稳定。
4.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
(1)依靠IMF的融资如普通提款权、特别提款权等;
(2)依靠汇率变动;
(3)运用国际经济政策,调节内外均衡。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及其原因
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被迫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美元兑换黄金,终止每盎司35美元的官方兑换关系。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固定汇率制宣告崩溃。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可归纳如下:
1.“特里芬难题”
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早在1960年就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承担的两个责任,即保证美元按官价兑换黄金、维持各国对美元的信心和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力(即美元)之间是相互矛盾的。要满足世界经济增长之需要,国际储备必须有相应的增长,而这必须有储备货币供应国——美国的国际收支赤字才能完成。但各国手中持有的美元数量越多,则对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兑换关系
越缺乏信心,并且越要将美元兑换成黄金。这个被称为“特里芬难题”的矛盾最终促使布雷顿森林体系无法维持。
2.汇率体系僵化
各国经济发展的起点不同,发展程度与速度也不同,客观上要求有适应不同国情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应付不同的问题,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固定汇率体制则限制了国别经济政策的作用。相反,大国的财政金融政策往往被传导至其他国家,严重影响了独立国别政策的实施,这种僵化的状态违背了“可调整的钉住汇率体系”的初衷,矛盾的积累最终使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3.IMF协调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能力有限
由于汇率制度的不合理,各国国际收支问题日益严重,大大超过了IMF所能提供的财力支持。另外,在IMF贷款条件中,发展中国家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需要得到的贷款与实际得到的相去甚远,对纠正国际收支不平衡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从全球看,除了少数国家的国际收支为顺差外,绝大部分国家都出现了积累性的国际收支逆差。事实证明,IMF并不能妥善地解决国际收支问题。
三、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评价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造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金融环境,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促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和生产国际化。严格的固定汇率制,消除了国际贸易与金融活动中的汇率风险;为国际贸易与投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缓解了各国国际收支困难,保障了各国经济稳定、高速发展。
3.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货币合作的产物,它消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各个货币集团的对立,稳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金融混乱的动荡局势,开辟了国际金融政策协调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