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数:35题
一、选择题
1.听觉位于大脑的()
A.枕叶
B.颞叶
C.顶叶
D.额叶
【答案】B
2.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大量、独特的新思想的是()
A.辐合思维
B抽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创造性思维
【答案】c
3.当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一段时间,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然后再来解决,反而可能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叫()
A.定势效应
B.地板效应
C.气氛效应
D.酝酿效应
【答案】D
4.鱼和熊掌不兼得体现了意志行动中的( )
A.双趋冲突
B.双避神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矛盾
【答案】A
5.先将总体各单位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并编上序号,然后用总体单位数除以样本单位数求得取样间隔,最后根据取样间隔做等距取样,这种取样法称为( )
A.系统随机取样法
B.分层随机取样法
C.多段随机取样法
D.整群随机取样法
【答案】A
6.观察者从外部观察或以旁观者身份观察而搜集资料的是()
A.实验观察
B.外部观察
C.直接观察
D非参与观察
【答案】D
7.不属于实验法优点的是( )
A.内部效度高
B.能考察多因素的影响
C能考察因果关系
D外部效度高
【答案】D
8.以下适用克伦巴赫a系数的是()
A.智力测验,两次测验,结果是否稳定
B能力测验,分两半,结果是否一致
C.5 个评价者对 10个人的成绩进行评价
D.用利克特量表看同质检验
【答案】D
9.将一个人的测验分数与同年龄组的人比较所得到的标准分数是( )
A.离差智商
B.比率智商
C.智力年龄
D.智力常模
【答案】A
10.以下属于投射测验的是( )
A罗夏克墨迹
B.爱德华个性测量
C.艾森克人格问卷
D.16PF
【答案】A
11.3.8.13.17.28.35 的中位数是( )
A.13
B.14
C.15
D.16
【答案】c
12.一年级学生平均年龄为 8,标准差是 1,视力平均为5,标推差是 0.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年龄的离散程度大
B.视力的离散程度大
C.它们的离散程度一样大
D不可比较
【答案】B
13.有 30 个人参加四级英语考试,男女对半,若要求性别和成绩相关,采用( )
A.积差相关
B.等级相关
C.点二列相关
D.多系列相关
【答案】c
14.一个研究者报告独立样本+检验的结果为+(df=23)=2.53,根据结果推测被试总人数为( )
A23
B.24
C.25
D.26
【答案】
15.心理发展受历史和文化社会影响的提出者是()
A.皮亚杰
B.维果斯基
C.桑代克
D.斯金纳
【答案】B
16.生熟势力说是由格赛尔通过以下哪个实验提出的( )
A.视崖实验
B.三山实验
C.双生子爬梯实验
D.守恒实验
【答案】c
17.1903 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哪位心理学家( )
A桑代克
B维果斯基
C斯金纳
D.柯尔伯格
【答楽】A
18.对学习过程的有效的监视和控制是属于( )
A.认知策略
B.元认识策略
C.精加工策略
D.组织策略
【答案】B
19.社会测量法的提出者是( )
A马斯洛
B.勒温
C莫雷诺
D.费斯廷格
【答案】c
20.下列这四类人中,更愿意相信运气的是()
A.外控者
B.高成就动机者
C.内控者
D.内向者
【答案】A
二、名词解释
1.自我效能感
【解析】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指的是个体根据以往成败的经验,对于自己拥有处理某一方面任务能力的状况,所持有的判断和信念。
2.错误ɑ
【解析】ɑ错误又称!型错误,是指虚无假设为真时,拒绝虚无假设所犯的错误。
3.区分度
【解析】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的心理特征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也称项目的效度。
4.社会惰化
【解析】社会惰化也称为社会逍遥,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5.形式训练说
【解析】形式训练说是最古老的学习迁移理论,是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的,认为若两种学习涉及相同的官能,则前次学习会使该种官能得到提高并对后来的也涉及该官能的学习产生促进作用,从而表现出迁移效应。
6.前运算阶段
【解析】皮亚杰将儿童智力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其中前运算阶段(2到7岁),儿童的思维已表现出符号性的特点,但其思维仍是直觉性的、非罗辑性的,而且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感知有局限性。
7.陈述性知识
【解析】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对事实、规则、事件等信息的表达。陈述性知识以命题和命题网络来表征。
8.去个性化
【解析】去个性化的概念是费斯廷格最先提出的。去个性化是指个人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个人在去个性化状态下行为的责任意识会明显丧失,从而做出通常不会做的行为。
三、简答题
1.阿诺德拉扎鲁斯情绪认知理论
【解析】该理论强调认知评价在情绪体验中的作用。阿诺德的学说叫评定一兴奋学说她强调情绪的来源是大脑皮层对刺激情境的评估。拉扎鲁斯把阿诺德学说中的评估扩展为评价、再评价的过程。在情绪活动中,个体需要不断评价刺激与自己的关系,这种评价有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三个层次。
初评价是指个体确认刺激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及其程度,即对个人所处情境进行评价;
次评价是指个体对于由刺激引起的自身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即对可能采取什么措施进行评价,
再评价是个体对自己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和适应性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反馈性行为,是对结果的评价。
2.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解析】信度是指测量的稳定性,即一个测验的一致性或可靠性程度。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或量具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信度和效度的差别在于所涉及的误差不同。信度考虑的是随机误差的影响,效度的误差则还包括由于测量了对测验目的来说无关的变量所引起的系统误差。信度高不一定效度也高,但一个测验的效度高的话,则测验的信度必须高。换句话说,一个测验对某一个目的具有一定的信度,但并不一定是有效的,而一个测量工具如果对某一个目的是有效的,那么它一定是可信的。
3.正态分布在研究中的应用
【解析】正态分布是连续型的概率分布。服从于正态分布的 x变量的正态曲线位于横轴的上方(因为概率非负性);该曲线是以直线 x=为对称轴的对称曲线;呈钟形,中间高,两端低;曲线两端与横轴逐渐接近但永不相交。正态分布在研究中的应用主要包含,
(1)按能力分组,确定人数;
(2)化等级评定为测量数据;
(3)测验分数的正态化。
4.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区别
【解析】①加工深度因素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加工深度不影响内隐记忆,但对外显记忆则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②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内隐记忆随时间延长面发生的消退要比外显记忆慢的多。
③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产生的影响不同。外显记忆会随着记忆的项目的增多而不容易记住:内隐记忆则不然。
④呈现方式的改变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有不同的影响。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的作业成绩,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没有影响。
⑤干扰因素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而内隐记忆则不同。
5.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
【解析】(1)消除法,即通过采取一定措施,将影响研究结果的各种无关变量消除掉如为了消除“实验者效应”、“霍桑效应”,可采用“双盲程序”;采用好的指导语可消除被试的紧张、焦虑,还可消除被试因不明白如何去做而产生的各种随机与系统误差。
(2)恒定法,即采取一定措施,使某些无关变量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如使研究环境、测量工具、指导语、研究时间对不同被试保持一样,通过效果恒定来达到控制它们的影响的目的。
(3)平衡法,即对某些不能被消除,又不能或不便被恒定的无关变量,通过采取某些综合平衡的方式使其效果平衡而对它们进行控制的方法。平衡法的具体方式有对比组法和循环法。对比组法的原理是,随机建立两个被试组,两组除研究变量外,在其他无关变量的效果方面都是相等的,因而两组结果之差可视为研究变量的差异所致。循环法主要用来平衡研究处理的顺序效应。
(4)统计法,当无关变量的影响无法消除或未能加以控制,而其影响已经测定和已知时,可用统计的校正或调整将这些影响从研究结果中排除。
6.访谈法的主要类型
【解析】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的方式,来搜集研究对象某些心理特征及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方法。
(1)结构访谈与非结构访谈
结构访谈又称标准化访谈,指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按照有一定结构的问卷而进行的比较正式的访谈。非结构访谈又称非标准化访谈,指只按照一个粗线条式访谈提纲而进行的非正式的访谈。
(2)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
直接访谈又称面对面的访谈,即访谈者与被访谈者进行面对面的交谈。间接访谈就是访谈者通过一定的中介与被访谈者进行非面对面的访谈。常见的间接访谈有电话访谈、网络访谈等。
(3)一般访谈与特殊访谈
根据被访谈者是一般访谈对象还是特殊访谈对象洳社会名流、突发事件当事人、儿童、身心疾病患者、罪犯等),可相应划分为一般访谈和特殊访谈。进行特殊访谈时,应充分考虑到访谈对象的特殊性。
四、论述题
1.举例并论述知觉的特性
【解析】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面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的特性包括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1)知觉选择性:指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背景。例如,两歧图。
(2)知觉整体性:指和觉具有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物体的各个部分和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知觉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3)知觉理解性:指在知觉事物的过程中,人们根据已知线索,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提出假设并进行检验,最后对知觉对象做出合理的解释,使它具有一定意义的特性。
(4)知觉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它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特性。视觉范围内,恒常性的种类有:
①形状恒常性:当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事物,物体在视网膜上透射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感知到的物体形状并没有很大的变化。
②大小恒常性:当我们从不同的距离观看同一物体时,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的大小是有变化的,但是我们知觉到的物体的大小却不完全随距离变化,而是趋于原物的实际大小。
③明度恒常性: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相对明度和视亮度保持不变。我们看到的物体明度或视亮度取决于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④颜色恒常性:一个有颜色的物体在色光照明下,它的表面颜色并不受色光照明的严重影响,而是保持相对不变的。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解析】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问题探讨了儿童和青少年对道德问题的判断和认知。柯尔伯格将个体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再分为两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阶段1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对行为判断的主要依据是避免惩罚,服从权威;阶段 2工具性相对主义定向阶段,发展了交互的道义。
(2)习俗水平:阶段 3人际协调定向阶段,对于正确行为的判断依据是,使自己在自己和别人眼中都是一个好人,愿意服从那些固定化了的规则,阶段 4 维持权威或秩序定向阶段,不仅关心对社会秩序的遵守,而且关心对这个秩序的维持。
(3)后习俗水平:阶段 5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为所有人的幸福和保护所有人的权利而制定和遵守法律,阶段 6普遍道德原则定向阶段,信任普遍道德原则的有效性,个人要对这些原则承担义务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