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数:12题
二、辨析题:46~48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
46.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中让学生自主探究了半天还说不清所以然,还不如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这样更省时间,更有效率。
错误。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实际研究、操作与创造过程,是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由于亲身经历而获得的内在感受。亲历性、探究性的丰富经历和震撼心情的内心体验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标。题干的说法没有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的重点与目标。
因此,题干的说法错误。
47.1810年德国柏林大学的创办标志着大学科学研究功能的确立。
正确。
柏林大学是在德国民族丧失独立、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建立的。办学宗旨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创办研究型大学。
创办者洪堡旨在使它成为德国科学和艺术的中心,采用了新的办学思路:
(1)具有充分的自治权,鼓励学习自由和教学自由;
(2)提倡科学研究,重视学术研究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3)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培养研究人才;
(4)聘请既有学术造诣又有高超教学技能的教授,切实提高柏林大学的教学质量与学术声望。
综上,柏林大学注重学术研究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其创办标志着大学科学研究功能的确立。
48.替代强化是一种直接强化。
错误。
替代强化,是指学习者因观察到榜样的行为结果而受到的强化。例如,一个学生看到另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得到教师的赞扬,自己也变得积极发言,因此受到了强化。直接强化是指学习者直接体验到强化刺激的过程,例如在游戏中获得分数或者奖励。这种强化方式能够让学习者更加直接地感受到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结果,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
由此可知,替代强化与直接强化的对象不一样,直接强化和替代强化的主要区别在于实施主体和效果的不同。直接强化是由外部权威来实施,通过直接干预学习者的行为来促进或抑制某种行为的发生;而替代强化则是由学习者自己来实施,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因此,替代强化不是一种直接强化。
三、简答题:49~54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49.简述我国关于教育本质的三种主要观点。
答:在我国,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存在诸多分歧。主要的观点有:
(1)教育是上层建筑
“教育是上层建筑”这种教育本质观被称为传统派的本质观。其基本观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社会存在中,生产关系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和最原始的关系,它对整个社会生活,特别是对社会意识具有制约作用,教育属于精神生活,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教育通过培养人为社会服务,是一种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活动。
(2)教育是生产力
与“上层建筑说”相比较,“教育是生产力”可以称为现代派的教育本质观,体现着人们对于教育本质认识的进步和发展。
其基本观点有:
第一,教育不是纯粹的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不仅进行精神生产,而且进行着劳动力再生产。
第二,教育就是生产力。教育变为直接生产力的过程就是教育本身,就是培养生产力中“人”这一最重要的要素。
第三,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生产性和永恒性。
(3)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
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性质,不能简单地归为生产力,也不能完全归为上层建筑。从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来看,它具有生产力的性质,也有上层建筑的性质;从教育的内部结构来看,它既有生产力的成分和因素,又有上层建筑的成分和因素。
50.为什么说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答:“立德”强调的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立什么样的德,就树什么样的人;“树人”指向的是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工作归根结底是为了培养人、塑造人,两者相互补充,辩证统一,是对教育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回答。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原因:
(1)国家建设的需要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不管什么时候,我们为党育人的初心不能忘,为国育才的立场不能改。只有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才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
(2)学生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灌浆期”,这一时期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人生阅历相对有限。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消费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负面因素的影响不可低估。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长期教育,青少年就难以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甚至可能走偏。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信心,更好地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51.简述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教育意义。
答: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论述了人灵魂的组成部分。
(1)灵魂论的内容:
认为人的灵魂由三部分构成,即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这三个部分相应于植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人的生命。当营养的灵魂单独存在时,是属于植物的,如果它还有感觉,则属于动物的灵魂。理性灵魂是灵魂的高级部分,主要表现在思维和认知方面。
使灵魂的三个部分在理性的领导下和谐共存,人就成为人。
(2)灵魂论的重要意义:
①说明人也是动物,人的身上也有动物性的东西;
②说明人具有理性,人不同于动物,高于动物。能否用理性领导欲望,使欲望服从理性,是人与动物区分的标志。发展人的理性,使人超越动物的水平,上升为真正的人,这就是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任务。
③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为教育必须包括体育、德育、智育提供了人性上的依据。
52.尽管学生们普遍相信认知策略的学习有助于提升学习质量,但依旧有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认知策略,简析其中的原因。
答: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它主要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等。以下是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认知策略一些可能的原因:
(1)习惯和舒适区:许多学生可能已经习惯了他们现有的学习方式,并且觉得改变这种习惯来学习新的认知策略可能会让他们感到不适。他们可能更愿意保持在他们的舒适区内,避免任何可能增加学习难度和压力的改变。
(2)时间和精力限制:认知策略的学习需要时间和精力投入。学生可能认为他们已经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学习新的东西,或者他们可能不愿意在认知策略的学习上花费更多的精力。
(3)不知道如何开始:即使学生相信认知策略的学习可能会对他们的学习有所帮助,他们可能也不知道如何开始学习这些策略。他们可能缺乏明确的指导或资源,或者可能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应用这些策略来改善他们的学习。
(4)挑战和失败:学习新的认知策略可能需要面对挑战和失败。一些学生可能不愿意经历这个过程,或者他们可能害怕失败,认为失败会损害他们的自尊心或学习动力。
(5)兴趣和动机:一些学生可能对学习认知策略没有兴趣,或者他们可能觉得认知策略的学习与他们的学习目标无关。缺乏兴趣和动机可能会影响他们学习认知策略的动力。
要鼓励学生学习认知策略,可能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提供明确和实用的指导,提供充足的时间和资源,强调认知策略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以及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这些策略。
53.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某校为探究科创教育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影响,在高中一年级开展实验研究。学校每周为全体高一学生开设一节“stem校本课程”,在实验开始前采用信效度较高的创造性思维测验对学生进行前测。一年后,学校用等值得测验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进行测试,经比较分析得出“stem课程能显著提高高中生创造性思维水平”的结论。请简析该实验在变量控制上的优缺点。
答:从题干可知,该实验属于“单组前后测设计”,有前后测,但没有单独的控制组,其优缺点如下:
(1)优点
①因为有前测,可以在处理前提供有关选择被试的某些信息。
②通过前后测,可以提供每一个被试在实验处理前后两次观测条件下行为变化的直接数据,能明显地验明实验处理的效果。
③被试兼作控制组,便于估计被试个体态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缺点
①由于没有控制组做比较,不能控制历史、成熟及统计回归。
②前测可能影响后测,产生实验误差。前后测相距时间过长,会出现保持与遗忘的个别差异问题,致使不易分辨出是由自变量引起的反应变量,还是受无关变量干扰的结果。
四、分析论述题:55~57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54.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2021年11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41届大会上面向全球发布《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报告,探讨和展望面向未来乃至2050年的教育。“如果有什么东西将我们聚起来的话,那就是我们当下的脆弱感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xx表示。
报告认为,世界正处于一个新的转折点。加剧的社会和经济不平等、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资源透支以及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颠覆性技术,都给教育带来重大影响。教育作为解决世界不平等现象的重要支点,当前需要回应“为何学,怎样学,学什么,哪儿学和何时学”的迫切需求。
报告强调,教育将我们与世界联系起来,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增强了我们对话和行动的能力,但塑造真正和平、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教育本身亟须转型。报告提出:
“教育可以视为一种社会契约——一种社会成员间为了共享的利益而合作达成的默示协议。”
这一构想源于一种共享愿景,即教育具有公共目的。新的教育社会契约须将人类联合起来,通过知识与创新塑造面向所有人的可持续和和平的未来,维护社会经济和环境正义,
请回答:
(1)阐述教育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结合材料,分析当代社会发展中有哪些因素对教育提出了新挑战。
(3)结合材料,阐释现代教育应该如何有效应对这些因素提出的新挑战。
答:
(1)教育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①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能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率。
②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教育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③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能对文化进行传递、选择和发展。
④教育的人口功能:教育能控制人口数量;教育能提高人口素质;教育能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教育促进人口的迁移。
⑤教育的科技功能:教育是促进科技革命与发展,生产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⑥教育的生态功能:教育能够帮助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教育能够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教育能够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
(2)对教育提出挑战的社会因素
根据材料可知,加剧的社会和经济不平等、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资源透支以及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颠覆性技术,都给教育带来重大影响。
①经济全球化对教育提出了新挑战。
②政治格局的变化对教育提出了新挑战。
③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革新对教育提出了新挑战。
④文化知识的不断更新对教育提出了新挑战。
(3)教育应对挑战的途径
根据材料,该报告指出:“教育可以视为一种社会契约——一种社会成员间为了共享的利益而合作达成的默示协议。”这一构想源于一种共享愿景,即教育具有公共目的。也就是说该报告非常强调通过全球团结与国际合作推动新的教育社会契约的形成。因此,教育应对挑战的途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教学方面:教学法应围绕合作、协作和团结的原则进行组织。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我们应遵循不歧视、尊重多样性和修复性正义的原则,以关怀和互惠为框架组织教学法,让师生认识到个体、群体、物种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改变教育中长期存在的个人主义竞争氛围,在信任中共同改变世界。
②课程方面:课程应强调生态、跨文化和跨学科学习。因为人类社会是复杂的,为了共同制定一个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我们需要摆脱学习科目网格的束缚来重新思考课程,以应对人类所面临的复杂问题的挑战。
③教师方面:教师应转变角色,不断追求专业化发展。教师作为推动教育对话的关键,应统筹与学校同伴和专家、家庭、地方当局的力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环境全方位联结的学习空间网络。
④学校方面:突破传统课堂的“围墙”,拓展学习空间。学校的学习空间实则包含物理空间与精神空间两个维度。就物理空间而言,要实现传统课堂向学习社区延伸。传统课堂在教室和外面丰富的世界之间垒起高高的围墙,将学生紧紧包裹在教室狭小的空间内。而未来的学校变革亟须推翻特定空间对学生的限制,利用广泛的社会、文化和环境资源为学生打造活跃的学习社区、学习共同体。
55.论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经验”。
答:苏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教育都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然而,革命根据地教育所取得的成绩又是不同寻常的。根据地教育提供了大量的成功经验,这些经验是中国教育历史上一份有借鉴价值的遗产。
根据地青年学生一面学习,一面劳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就有着特定的历史意义。
根据地教育注意与生产劳动的联系,积累了一些经验:
第一,教育内容紧密联系当时当地的生产和生活实际,进行劳动习惯和观点、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苏区的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都将劳动列为必修课;儿童教育中,一些地区也一度要求必修劳动课。
第二,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时间安排注意适应生产需要。要实施成人教育,尤其必须考虑成人作为生产主体的实际情况,即使儿童教育也要视农事忙闲而有不同安排。所以根据地的教学确实根据对象、季节而作灵活处理。
第三,要求学生参加实际的生产劳动。在根据地,干部学校中的成人、普通中小学中的青少年都是重要的劳动力资源,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劳动是普遍现象。
56.请在I、I两道试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若两题都答,只按第I道题的成绩计分。
I.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2023年5月17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推进基于探究时间的科学教育,激发中小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探究实践,做到学思结合,寓教于乐,自觉获取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质,增强科技自信自立,厚植家国情怀,努力在孩子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引导孩子编制当科学家的梦想。
(1)试结合心理学中的兴趣分类以及《意见》的相关要求,阐述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
(2)关于探究性学习的元分析研究发现,当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包含程序、认知活动和社会活动,其效果最好。如果小学生就“温度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如何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指导。
答:
(1)在心理学中,兴趣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由认识事物本身的需要引起的,例如对看电视、看小说的兴趣。而间接兴趣则是由认识事物的目的和结果引起的,例如科学家可能对繁杂的数据处理没有兴趣,只对研究结果有兴趣,这就是间接兴趣。
②自觉兴趣和潜在兴趣:自觉兴趣是指个体意识到的、有兴趣从事的事情;而潜在兴趣则是指那些个体还未意识到,但确实存在的兴趣。
培养措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阐述:
①在探究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
②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
③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发其自觉兴趣与潜在兴趣
(2)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特别是针对小学生的活动,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并指导整个过程。如果探究性学习的主题是“温度与植物生长的关系”,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组织活动:
①程序设计
实验分组: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一种温度条件(如低温、适温和高温)。任务分配:为每组学生提供不同的植物种子,并指导他们如何控制温度。
设备使用:教授学生如何使用温度控制设备,确保他们了解如何维持所需的温度条件。
②认知活动
提问与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关于温度如何影响植物生长的问题,然后一起讨论可能的答案。
观察与记录:鼓励学生每天观察并记录植物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情况。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持久性。
概念引入:教师可以适时引入一些概念,如“光合作用”、“细胞生长”等,帮助学生理解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机制。
③社会活动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学习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并分享彼此的观察结果和想法。
交流展示:每组学生可以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鼓励互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讨论,甚至辩论,让他们在互动中深入理解主题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并鼓励他们持续探索和学习。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实物展示和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来丰富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II.为了推进中考改革,某研究者拟对本省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他计划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自编调查问卷,在省内的一个规模大约50人的初中校长高级研修班上开展匿名调查,通过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1)请指出该研究在抽样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2)该研究者准备利用电子资源平台中某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全面的文献检索。请帮
他选定文献检索的关键词,并设计文献检索结果的综述的基本框架。
(3)为了保证问卷题目的全面性和均衡性,在具体设计针对校长的问卷题目之前,研究者需
要对研究课题进行分解,形成问卷的主要维度(基本指标)。请设计五个维度。
答:(1)该研究在抽样设计上存在样本大小不足、采样偏差等问题。此研究拟对本省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采样的对象最好包括学校管理者(校长与老师)和学生,题干中只调查了校长,而且是高级研修班的校长,可见采样存在偏差。样本仅为约50个初中校长,存在样本大小不足的情况。
(2)文献检索的关键词: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初中生”并含“综合素质评价”。文献综述的基本框架:
a.绪论
b.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历史发展状况与评价
c.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当前研究状况与评价
d.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趋势展望
e.研究改进建议
f.参考文献
(3)“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问卷的主要维度有: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与实践创新、运动与健康。洪哥提示:还可以写审美、表现能力。其他的维度只要言之有理,也可以。
以上仅为部分试题,请持续关注本网站的试题实时更新。
注:本文版权为在职研究生招生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