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首页>研题库>正文

2023 年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综合考试真题及答案

题数:30

  真题

  一、选择题

  1.最早提出“长善救失,教学相长,不陵节而施”的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孟子》

  2.美国的孟禄提出的教育起源论是( )。

  A.劳动起源说 B.心理起源说 C.生物起源说 D.需要起源说

  3.“染于青则青,染于黄则黄”体现的影响人的发展因素是( )。

  A.环境 B.教育 C.遗传 D.人的个性个体

  4.“教育的过程,在它以外没有其他的目的,他就是它自身的目的”是谁提出的?()

  A.夸美纽斯 B.卢梭 C.福禄贝尔 D.杜威

  5.校风校训,学校雕塑等作为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学校文化要求属于()

  A.分科 B.活动 C.隐性 D.综合

  6.周天子在王都设立的大学是( )

  A.泮宫 B.辟雍 C.太学 D.国子监

  7.下列不属于理学教育家的是( )

  A.颜元 B.王阳明 C.朱熹 D.陆九渊

  8.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家的代表人物是为( )

  A.陶行知 B.陈鹤琴 C.杨贤江 D.晏阳初

  9.西欧中世纪的骑士教育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属于( )教育。

  A.学校 B.家庭 C.社会 D.教会

  10.最早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古罗马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梭伦 C.西塞罗 D.昆体良

  12.归纳归隐理论

  13.问题解决一般要经过呈现问题,明确问题目标,填补空间,解答问题,是奥苏伯尔等人提出的理论。

  14.道德动机手段的是什么

  15.一个学生他们要去哪里,然后他本来想骑自行车去的,但是他们那些同学大多数都乘坐公交车去,然后他怕迟到,就也跟着他们一起。乘公交车去啦。

  16.教育研究中,( )的主要目的在于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前景和趋势。

  A.基础研究 B.应用研究 C.发展研究 D.预测研究

  18.在文献检索中,按事件发生、发展时序,由近及远、由新到日的顺序进行查找的方法是( )

  A.顺查法 B.逆查法 C.引文查找法 D.综合查找法

  19.测验结果的可靠性或一致性的程度是( )

  A.效度 B.信度 C.区分度 D.难度

  二、名词解释

  1.课程

  2.六艺

  3.学习策略

  三、简答题

  1.教育活动的基本内容。

  2.影响学生学习的个别差异。

  3.《大学》的基本教育内容。

  4.教育比较研究的特点。

  四、论述题

  1.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改进策略。

  2.论述 19 世纪洪堡德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3.论述教育实验研究法的基本类型

  4.请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分析案例中“鸟类特征”知识的建构过程。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长善救失,教学相长,不陵节而施”出自《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2.【答案】B.

  【解析】孟禄提出了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3.【答案】A.

  【解析】“染于青则青,染于黄则黄”这句话的意思是染了青颜料就变成青色,染了黄颜料就变成黄色,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大。

  4.【答案】D

  【解析】这句话是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观点。

  5.【答案】C.

  【解析】校风校训,学校雕塑属于隐性课程,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6.【答案】B.

  【解析】周天子在王都设立的大学叫辟雍,诸侯所设叫泮宫。

  7.【答案】A.

  【解析】颜元提倡实学,不属于理学代表人物。

  8.【答案】C.

  【解析】杨贤江是中国第一位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代表作是《新教育大纲》。

  9.【答案】B.

  【解析】骑士教育是一种家庭教育。

  10.【答案】D.

  【解析】昆体良最早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的思想,夸美纽斯是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系统论述的人。

  12.归纳归隐理论

  13.问题解决一般要经过呈现问题,明确问题目标,填补空间,解答问题,是奥苏伯尔等人提出的理论。

  14.道德动机手段的是什么

  15.一个学生他们要去哪里,然后他本来想骑自行车去的,但是他们那些同学大多数都乘坐公交车去,然后他怕迟到,就也跟着他们一起。乘公交车去啦。

  16.【答案】D.

  【解析】预测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前景和趋势,回答“将会怎样”的问题。

  18.【答案】B.

  【解析】逆查法是按由近及远,由新到旧的顺序查找。

  19.【答案】B.

  【解析】信度就是一致性,即测量手段对各个对象测量结果的一致程度。

  二、名词解释

  1.课程

  【解析】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经验及其获得过程,这一经验的获得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2.六艺

  【解析】六艺是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

  3.学习策略

  【解析】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4.时间取样法

  【解析】时间取样法是以时间作为选择标准,专门观察和记录在特定时间内发生的行为,包括行为是否出现以及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

  三、简答题

  1.教育活动的基本内容。

  【解析】教育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1)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

  (2)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3)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

  教育的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一不可。

  2.影响学生学习的个别差异。

  【解析】①学生的智力差异:学生的智力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智力水平的差异、智力类型的差异和表现早晚的差异。

  ②学生的非智力差异: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它又可以分为认知和非认知两方面的非智力差异;认知方面的非智力差异主要有认知类型和学习类型的差异,而非认知方面最重要的是成就动机的差异和自我概念的差异。

  3.《大学》的基本教育内容。

  【解析】《大学》提出了儒家对于大学教育目的、任务和途径的总结性论断,提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对封建社会君臣父子等伦理纲常最明确的概括和表述。《大学》把大学教育的程序概括为八个条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以道德观念的认识(格物、致知)为起点,以道德信念的建立(正心,诚意)为中心,以道德自觉性的培养(修身)为根本要求,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践目标,构成了儒家的道德教育体系。

  4.教育比较研究的特点。

  【解析】(1)研究对象的多元性;(2)研究领域的广阔性;(3)研究目的的应用性;(4)研究方法的独特性。

  四、论述题

  1.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改进策略。

  【解析】①在思想观念上,教育者要切实认识和理解德育在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真正地落实“德育为先”的要求;

  ②在知识基础上,教育者要加强德育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对一些新的道德现象和道德问题的研究,探索它们发生发展的规律性,为德育实践提供具有高度针对性的理论指导,从根本上克服德育工作单纯依靠上级行政指示或个别经验总结的做法,推动德育工作的科学化;

  ③建立合理的德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既要克服传统的泛泛而论,又要克服一味强调量化的做法,使德育工作的评价真正能够起到促进学生品德发展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改善的目的;

  ④第四,提高广大教育者自身的道德素质,充分发挥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的榜样示范作用,建设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小环境;

  ⑤在德育目标上,重视学生道德情感、道德信念的培养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重视德育目标的层次化、系列化,使之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论述 19 世纪洪堡德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解析】洪堡德依据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制订了包括学制、课程、教法、考试、学校管理和师资在内的一系列的改革方案。

  ①在初等教育改革上,他认为初等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理性,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宗教情感,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准备。为了培养师资,洪堡德还派遣 18 名教师到瑞士裴斯泰洛齐那里进修。

  ②在中等教育改革上,洪堡德编制了教学计划,以拉丁文、希腊文、德文和数学为主课,重视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教学。

  ③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上,洪堡德提出了学术自由的原则、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年,洪堡德在一些同事的帮助下创建了柏林大学,采用了新的办学思路和计划,对欧美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洪堡德的教育改革,推动了这一时期德国教育的发展,也对以后德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 世纪德国教育的改革为许多国家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模式。

  3.论述教育实验研究法的基本类型

  【解析】

  (1)按自变量因素的多少分为:单因素实验,多因素实验。

  (2)按实验的组织形式分为:单组实验,等组实验,轮组实验。

  (3)按实验进行的场所分为: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4)按实验控制程度分为:前实验,真实验,准实验。

  4.请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分析案例中“鸟类特征”知识的建构过程。

  【解析】

  (一)陈述性知识建构的机制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建构过程。知识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而实现的。

  1.同化

  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同化新知识。对新知识的理解总是依赖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学习者必须在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才能获得新信息的意义。学习者通过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意义、把它纳入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就叫做知识的同化。

  2.顺应

  随着新知识的同化,原有知识经验会因为新知识的纳入而发生一定的调整或改组,这就是知识的顺应。当新观念与原有知识可以融洽相处时,新观念的进入可以丰富和充实原有知识。有时,新观念与原有观念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此时新观念的进入会使原有的观念发生一定的调整,以顺应新知识的接纳。

  (二)程序性知识建构的机制

  现代认知心理学运用产生式理论来解释程序性知识获得的心理机制。产生式由条件和行动两部分组成。产生式的基本原则是“如果条件为X,那么实施行动Y”。即当一个产生式的条件得到满足,则执行该产生式规定的某个行动。通常,解决一个简单的问题只需要一个产生式,而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则需要若干的产生式,这些产生式组成了产生式系统。所谓产生式系统,就是人所能执行的一组内隐的智力活动

相关试题推荐

更多>>

免费领取考前密训试题

(已有450人报名)

北京中知易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56911号-31

总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四街8号华成大厦4层405

咨询热线:400-1069-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