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数:18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若某商品价格上升10%,其需求下降2%,则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是( )。
A.缺乏弹性的
B.富有弹性的
C.有单位弹性的
D.无法确定
2.序数效用论关于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 )。
A.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相切
B. C.
D.
3.无差异的形状取决于( )。
A.消费者收入
B.消费者收入和消费品价格
C.消费者偏好
D.消费者偏好、收入和消费品价格
4.经济学中的经济利润为零是指( )。
A.会计利润为零
B.会计利润减去厂商投入生产的自由要素的机会成本为零
C.正常利润为零
D.以上都不是
5.如果边际技术替代率大于劳动与资本的价格之比,为使成本最小,该厂商应该( )。
A.同时增加资本和劳动
B.同时减少资本和劳动
C.减少资本,增加劳动
D.增加资本,减少劳动
6.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应该是( )。
A.SMC上超过停止营业点的部分
B.SMC曲线上超过收支相抵点的部分
C.SMC曲线上的停止营业点和超过停止营业点以上的部分
D.SMC曲线上的收支相抵点和超过收支相抵点以上的部分
7.下列哪一点为古诺均衡的特性?( )
A.各厂商的总产量水平低于社会最优水平
B.各厂商的利润为零
C.各厂商的边际成本与价格相等
D.各厂商各自定价
8.在完全垄断的条件下,如果某行业厂商的商品价格高于平均成本的最低点,那么( )。
A.新的厂商要进入这个行业
B.原有厂商退出这个行业
C.既没有厂商进入也没有厂商退出这个行业
D.既有厂商进入也有厂商退出这个行业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均衡价格
2.吉芬商品
3.边际技术替代率
4.边际收益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试论述“谷贱伤农”的经济现象
2.一个消费者,收入为60元,购买两种商品X与Y,效用为 。
(1)设商品价格分别为 =6, =5,求消费者均衡;
(2)商品X的价格下降为 =5,求商品X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3.简述等产量曲线的特征及其经济含义
4.简要分析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偏好的三个假设是什么?
2.作图论述厂商单要素投入时的三个生产区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A
【解析】根据需求价格弹性公式及概念即可得出该商品缺乏弹性。
2.D
【解析】B项不是均衡条件,C为基数效用论的均衡条件。
3.C
【解析】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仅与消费者的偏好相关。
4.B
【解析】会计利润是指企业总收益与总成本之间的差额,再减去机会成本即为经济利润。经济学中的零经济利润并不意味着会计利润、正常利润为零,因为在此时企业仍可以获得正常利润。
5.C
【解析】 表明,生产上劳动替代资本的比率大于价值上劳动替代资本的比率,即劳动相对过少、资本过多,因此厂商应该用更多的劳动去替代资本。
6.C
【解析】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恰好是其边际成本曲线等于和高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最低点的部分,而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最低点正是停止营业点。
7.A
【解析】古诺模型是描述寡头市场的一种经典模型,厂商以产量作为决策变量,而让市场去决定价格。由于古诺模型是不完全竞争,因此各厂商的产量水平一定低于社会最优水平,从而存在多余的生产能力,厂商的边际成本不等于价格,厂商的利润也不为零。
8.D
【解析】完全垄断的市场条件的基本特点是,其他厂商无法进入该行业,因此也不会有新厂商进入。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是该市场上供求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当供求力量达到一种平衡时,价格或价格机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此时,所决定的市场价格被称为均衡价格。如果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那么市场供大于求,供给者的竞争导致市场价格下降,回到均衡价格;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那么市场供小于求,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导致价格上升,回到均衡价格。
2.吉芬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商品。它是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价格如果上升,消费者对其需求量反而增加的商品。
3.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
4.指增加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所增加的收益,即最后一单位产品的售出所取得的收益。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 【解析】造成“谷贱伤农”这种经济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往往是小于1的,即当农产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农产品的需求往往是缺乏弹性的。
如图所示,农产品的需求曲线是缺乏弹性的。农产品的歉收使供给曲线由S的位置向左平移至S’的位置,在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的作用下,农产品的均衡价格大幅度上升。由于农产品均衡价格的上升幅度大于农产品的均衡数量的下降幅度,最后致使农民总收入量增加。
2.【解析】(1)由效用函数可得出商品和商品的边际效用,即:
3.【解析】(1)等产量曲线的特征
①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等产量曲线之间,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曲线。它们按产量大小顺次排列,越接近原点的等产量曲线所代表的产量越少,越远离原点的等产量曲线所代表的产量越大。
②在同一坐标平面图上的任何两条等产量曲线不会相交。
③等产量曲线是凸向原点的,即等产量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它表示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每增加一个单位,可以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将逐次减少。这一特征是由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所决定的。
(2)等产量曲线的经济含义
等产量曲线作为分析工具,与另一分析工具等成本线结合起来,研究生产者如何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从而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或者实现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最小成本。
4.【解析】在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状态下,厂商的平均成本、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都等于市场价格,这意味着完全竞争市场是有效率的。
(1)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价格意味着,最后一单位的产量耗费的资源的价值恰好等于该单位产量的社会价值,此时该产量达到了最优。
(2)平均成本等于市场价格意味着,生产者提供该数量的产品所获得的收益恰好补偿企业的生产费用,从而企业没有获得超额利润,消费者也没有支付多余的费用,这对于买卖双方都是公平的。
(3)完全竞争市场通过市场价格波动可以对市场变化迅速作出反应,及时根据市场供求的状况进行调整。另外,由于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提供的产品没有任何差别,因而企业没有必要通过广告之类的宣传媒介强化自己的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所以,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不存在非价格竞争所带来的资源浪费。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解析】根据消费者偏好某一个商品组合,而不喜欢另一种商品组合,以及消费者对其所消费的商品组合间的关系的安排,西方经济学者提出了三个基本的假设。这些假设被称为消费者行为公理
(1)完备性或顺序性。消费者总是有能力将多种商品的组合,按照其偏好大小而顺序排列和比较。在这一公理的假设下,消费者对任何两组商品A与B,必须有能力辨别其偏好A优于B,或B优于A,或两者偏好相同,且此三者中只有一种状况能成立。
(2)传递性。假如某消费者面临A、B和C三个商品组合,消费者在商品组合A和B之间更偏好A,在B和C之间更偏好B,则该消费者在A和C之间就更偏好A。在这一公理的假设下,消费者的偏好具有传递性。例如,某甲偏好西瓜优于香蕉,且偏好香蕉优于橘子,则判断某甲偏好西瓜优于橘子。
(3)非饱和性。在非饱和状态时,消费者对越多的物品偏好越大,即消费数量越多,所获满足越大。在这一公理的假设条件下,若消费者达到饱和状态或超饱和状态(厌恶)时,消费者不愿再消费,否则他一定不是有理性的人。一般所设定的假定是未达饱和状态前所做的分析。
以上三个假设构成了现代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基础。它们并没有阐明消费者偏好本身,但它们的确使得这些偏好具有某种程度的合理性。
2.【解析】根据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可以把一种可变要素的投入区间划分为三个阶段。
Ⅰ为投入量由零到平均产量最大;
Ⅱ为由平均产量最大到边际产量为零;
Ⅲ为边际产量为负值。
在Ⅰ阶段,变动要素的边际产量大于其平均产量,使平均产量呈上升趋势,理性的厂商不会把变动要素的投入量确定在这个区间。在第Ⅲ阶段,变动要素的边际产量小于零,这意味着变动投入的增加使得总产量减少。而在第Ⅱ阶段,虽然变动要素的边际产量小于其平均产量,但却能够增加总产量。故,第Ⅱ阶段为合理投入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