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数:109题
第一章 绪论
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 教与学的心理规律
B. 教与学的心理规律,但以前者为主
C. 教与学的心理规律,但以后者为主
D. 教与学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
2.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 )的科学
A. 心理活动的规律
B. 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
C. 心理与心理活动的规律
D. 行为活动的规律
3. 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 华生
B. 桑代克
C. 布鲁纳
D. 加涅
4. 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
A. 桑代克
B. 斯金纳
C. 华生
D. 布鲁纳
5. 教育心理学诞生之年是( )
A. 1903年
B. 1924年
C. 1913年
D. 1934年
6. 教育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标志是( )
A. 1877年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B. 1886年霍普金斯的《教育心理学》
C. 1899年詹姆斯《与教师的谈话》
D. 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
7. 教育心理学的成熟时期是( )
A. 1920s
B. 1920s-1950s
C. 1960s-1970s
D. 1980s以后
8.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
A. 初创时期
B. 发展时期
C. 成熟时期
D. 完善时期
9. 一切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研究都是不允许的体现教育心理学的()原则
A. 客观性
B. 系统性
C. 理论联系实际性
D. 教育性
第二章 学习理论
1.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现象中属于学习的是( )
A. 蜜蜂采蜜
B. 猴子练攀爬
C. 病症导致的行为改变
D. 儿童模仿别人的行为
2.研究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探讨学生学习与一般成人学习的不同之处的学习是()
A. 人和动物的学习
B. 人类的学习
C. 学生的学习
D. 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3.将学习分为机械与意义的是( )
A. 加涅
B. 布鲁纳
C. 奥苏贝尔
D. 布卢姆
4.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的心理学家是( )
A. 布鲁姆
B. 加涅
C. 布卢姆
D. 奥苏贝尔
5.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知领域的最高目标是( )
A. 运用
B. 分析
C. 综合
D. 评价
6.布鲁姆将认知目标分成哪六个层次(从低到高)( )
A. 知识、运用、领会、分析、综合、评价
B. 知识、运用、领会、综合、分析、评价
C. 知识、领会、分析、运用、综合、评价
D. 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7.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 )
A. 渐进的
B. 有目的的
C. 盲目的
D. 尝试与错误的
8.练习次数在习惯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华生称之为( )
A. 近因律
B. 频因律
C. 准备律
D. 效果律
9.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其关键就是( )
A. 强化
B. 反省
C. 练习
D. 背诵
10. 斯金纳认为影响学习最主要的条件是( )
A. 模仿
B. 认知结构
C. 线索
D. 强化
11. 负强化是指( )
A. 撤销一个刺激以增加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
B. 呈现一个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
C. 撤销一个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
D. 呈现一个刺激以增加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
12. 格式塔学派理论又称为( )
A. 强化说
B. 试误说
C. 顿悟说
D. 复演说
13. 认知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是( )
A.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
B. 奥苏贝尔的同化学习论
C. 格式塔学派的完形学习论
D.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论
14.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 )
A. 构造一种完形
B. 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C. 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D. 对环境条件的认知
15. 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与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是()
A. 讲授法
B. 发现法
C. 掌握学习法
D. 头脑风暴法
16. 以符号为代表的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联系的过程属于()
A. 机械学习
B. 意义学习
C. 接受学习
D. 发现学习
17. 奥苏贝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 )
A. 有意义接受学习
B. 有意义发现学习
C. 发现学习
D. 探究学习
18. 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 )
A. 强化
B. 平衡
C. 同化
D. 顺应
19. 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同化是哪位学者( )
A. 桑代克
B. 巴甫洛夫
C. 奥苏贝尔
D. 金布尔
20. 提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心理学家有( )
A. 布鲁纳
B. 布卢姆
C. 奥苏贝尔
D. 加涅
21. 强调主体、情境、协作和资源作为促进教学条件的学习理论派别是( )
A. 行为主义
B. 认知主义
C. 人本主义
D. 建构主义
22. 随机通达教学是依据( )学习理论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
A. 建构主义
B. 结构主义
C. 行为主义
D. 认知主义
23. “支架式教学”所依据的学习理论流派是( )
A. 联结理论
B. 信息加工理论
C. 人本主义理论
D. 建构主义理论
24. ()是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及“辅助学习”为基础而提出的教学方法( )
A. 随机通达教学
B. 情境性教学
C. 抛锚式教学
D. 支架式教学
名词解释:
25. 频因律
26. 近因律
27. 试误说
28. 准备律
29. 练习律
30. 效果律
31. 正强化
32. 负强化
33. 顿悟说
34. 认知结构
35. 有意义学习
36. 先行组织者
第三章 认知领域的学习
1.根据加涅对概念分类的观点,“比重”这一概念属于( )
A. 日常概念
B. 科学概念
C. 具体概念
D. 定义概念
2.心理学通常以人们掌握概念的途径不同将概念分成两类,一类是日常概念,另一类是( )
A. 日常概念
B. 抽象概念
C. 科学概念
D. 人工概念
3.所谓“前科学概念”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
A. 初级概念
B. 具体概念
C. 一般概念
D. 日常概念
4.以概念同化的学习方式获得概念主要发生在( )
A. 学龄期
B. 学前期
C. 成人
D. 以上都是
5.幼儿直接接触大量同类事物的例子,经过假设、检验和概括出同类事物的本质的概念学习方式,属于( )
A. 概念形成
B. 概念推广
C. 概念同化
D. 下定义
6.概念教学中的变式是变更( )
A. 教学方法
B. 表达方式
C. 概念的本质特征
D. 概念正例的无关特征
7.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是( )
A. 命题网络
B. 产生式系统
C. 图式
D. 认识结构
8.陈述性知识主要回答( )的问题
A. 做什么
B. 是什么
C. 为什么
D. 怎么做
9.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是( )
A. 命题
B. 图式
C. 产生式系统
D. 命题网络
10.程序性知识的运用是指( )
A. 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B. 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C. 解决“怎么样”的问题
D. 以上都对
11.与陈述性知识不同,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是( )
A. 层次网络
B. 产生式
C. 激活扩散系统
D. 表象代码
12.下列不属于学习策略定义的表述是( )
A. 学习策略是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
B. 学习策略是一切学习活动的指导
C. 学习策略是学习的调节和控制技能
D. 学习策略是学习方法与学习活动的调节、控制的有机统一体
13.为课文列提纲的策略属于( )
A. 认知策略
B. 元认知策略
C. 计划监控策略
D. 资源管理策略
14.在学习新材料时,先对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后用简洁的语词,按材料中的逻辑关系,写下主要和次要观点,这属于()
A. 复述策略
B. 精加工策略
C. 理解——控制
D. 组织策略
15.学生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这是一种( )的学习
A. 言语信息
B. 智慧技能
C. 认知策略
D. 动作技能
16.下列策略中,属于元认知策略的是( )
A. 复述策略
B. 精加工策略
C. 组织策略
D. 计划策略
17.学习策略中的一种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 )
A. 调节策略
B. 精加工策略
C. 组织实施策略
D. 复述策略
18.下列说法中包含有学习迁移思想的是( )
A. 闻一知十
B. 勤能补拙
C. 重复是学习之母
D.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9.以下说法含有学习迁移观点的是( )
A. 复习是成功之母
B. 触类旁通
C.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D.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20.由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的上位经验对具有较低的概括水平的下位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迁移称为()
A. 顺向迁移
B. 逆向迁移
C. 横向迁移
D. 纵向迁移
21.根据迁移产生的内容不同进行划分,可以分为( )
A. 横向和纵向迁移
B. 正和负迁移
C. 一般性和特殊性迁移
D. 同化、顺应和同组迁移
22.建立在“官能心理学”基础上的迁移理论是( )
A. 形式训练说
B. 概括原理说
C. 共同要素说
D. 关系转换说
23.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反对形式训练说,提出迁移的( )
A. 相同要素说
B. 概括原理说
C. 关系转化说
D. 学习定势说
24.桑代克在迁移研究中最大贡献是( )
A. 发现了迁移的心理机制
B. 最早进行迁移实验研究
C. 否定了普遍迁移的说法
D. 用实验事实否定形式训练说
25.水下击靶实验是要为( )提供依据
A. 形式训练说
B. 共同要诉说
C. 概括原理说
D. 关系转换说
26.迁移的概括原理理论认为实现迁移的原因是两种学习之间有共同的概括化的原理,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 桑代克
B. 苛勒
C. 奥苏贝尔
D. 贾德
名词解释:
27.概念的形成
28.概念的同化
29.陈述性知识
30.程序性知识
31.学习策略
32.元认知策略
33.学习迁移
34.共同要素说
第四章 品德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
1.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 )
A. 道德理念
B. 道德行为
C. 道德品质
D. 道德意识
2.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受到奖赏而相应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是( )
A. 外部强化
B. 替代强化
C. 自我强化
D. 他人强化
3.班杜拉从社会学习理论出发强调( )
A. 观察学习
B. 直接强化
C. 自我强化
D. 他人强化
4.重视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对行为控制作用的理论观点属于( )
A. 联结学习理论
B. 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C. 社会学习理论
D. 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5.下列实验中不能用来论证社会学习理论的是( )
A. 拒绝诱惑实验
B. 水下击靶实验
C. 攻击反应的学习实验
D. 言行一致的实验
名词解释:
6.品德
7.道德认识
8.替代强化
9.自我强化
第五章 影响学习的因素
1.著名的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中等程度的动机强度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 )
A. 也是中等
B. 不利
C. 关系不大
D. 最有利
2.动机水平始终,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的理论是( )
A. 成就动机理论
B.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C. 成就结构理论
D. 强化理论
3.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 )
A. U型曲线
B. 倒U型曲线
C. 线性关系
D. 指数曲线
4.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思维卷入过多、需要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
A. 高
B. 低
C. 一样
D. 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5.有的学生平时易受暗示,服从于权威,按照他人意见办事,不善于适应紧急情况,这类学生的性格类型属于()
A. 场依存性占优势
B. 场独立性占优势
C. 情感型
D. 内倾型
6.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的认知方式属于 ( )
A. 冲动型
B. 沉思型
C. 场独立型
D. 场依存型
7.某学生在考场产生了“怯场”现象,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过度焦虑和紧张,这是因为该生动机水平( )
A. 过弱
B. 中等
C. 过强
D. 无所谓强弱
8.个体根据外在信息和线索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在状态或行为原因进行解释与推测的过程是( )
A. 归因
B. 印象
C. 自我认知
D. 态度
9.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如果学生把失败归因于能力,学生会感到( )
A. 惊喜与感激
B. 满意与自豪
C. 内疚和无助
D. 学习没有积极性
10.一般而言,把学习成败归因于何种因素对学习动机的激励作用最大?( )
A. 努力程度
B. 能力高低
C. 任务难度
D. 运气好坏
11.将学业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个人外部的稳定因素,指的是归因于 ( )
A. 努力程度
B. 能力高低
C. 任务难度
D. 运气好坏
12.什么情况下,动机对学习具有最大程度的促进作用 ( )
A. 动机强度较高
B. 动机强度较低
C. 动机强度适中
D. 动机最强
13.某学生在英语测验中取得了高分,他将成功归因于运气好,这种归因具有的特性是 ( )
A. 内部、稳定、可控
B. 内部、不稳定、不可控
C. 外部、稳定、可控
D. 外部、不稳定、不可控
14.在维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中,任务难度属于 ( )
A. 内部、稳定、不可控
B. 外部、稳定、不可控
C. 内部、不稳定、可控
D. 外部、不稳定、可控
名词解释:
15.场独立性
16.场依存性
17.习得性无助感
18.社会助长作用
19.课堂气氛
第六章 个别差异
此章节未出过考题,同学们理解熟悉即可。
第七章 教师心理
1.教师根据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然变化迅速作出判断,并妥善加以处理的教育行为称为 ( )
A. 教育机智
B. 教育创新
C. 教育威信
D. 教育管理
2.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定目标,在教学全过程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
A. 教学反馈能力
B. 自我教育能力
C. 自我完善能力
D. 教学监控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二章 答案解析
1.D 2.C 3.C 4.C 5.D 6.D 7.D 8.B 9.A 10.D 11.A 12.C 13.D 14.B 15.B 16.B 17.A 18.C 19.C 20.C 21.D 22.A 23.D 24.D
名词解释:
25. 频因律
答:华生提出。是指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习惯形成得就越迅速,练习的次数在习惯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26. 近因律
答:是指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
27. 试误说
答:由桑代克提出。学习的实质就是有机体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连接。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28. 准备律
答: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当某一刺激与某一反应准备联结时,给予联结就引起学习者的满意,反之就会引起烦恼。
29. 练习律
答:指一个学会了的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联系和使用越多,就越来越得到加强,反之就会变弱。
30. 效果律
答:由桑代克提出。指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小。
31. 正强化
答:是指在某一情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该刺激产生的作用称为正强化。
32. 负强化
答: 是指某种刺激在有机体作出一个操作反应后消失,反应概率增加,该刺激产生的作用就是负强化。
33. 顿悟说
答案:苛勒根据黑猩猩问题解决实验提出的,学习的过程就是察觉特定情境中的关键要素,了解这些要素之间的联系,构成与情境相一致的完形,这个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错误,而是突然顿悟。
34. 认知结构
答: 布鲁纳提出,认知结构是个体对于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它的主要成分是类别编码系统。
35. 有意义学习
答:奥苏贝尔提出,以符号为代表的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联系的过程叫做有意义的学习。
36. 先行组织者
答:奥苏贝尔根据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的教学原则,提出了“先行组织者”这一具体的教学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包摄性较广、概括水平较高的学习材料,用学习者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述,以便给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提供一个较好的固定点,将它与原有知识结构联系起来,这种先于学习任务提供的引导性的材料就是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包括比较性组织者和说明性组织者两类。
第三章 答案解析
1.D 2.C 3.D 4.A 5.A 6.D 7.A 8.A 9.C 10.B 11.B 12.D 13.A 14.D 15.D 16.D 17.A 18.A 19.B 20.D 21.C 22.A 23.A 24.D 25.C 26.D
名词解释:
27.概念的形成
答:概念的形成,是指从大量的具体例证出发,在儿童实际经验过的概念的肯定例证中,通过归纳的方法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初级概念的过程。概念形成是学龄前儿童获得概念的典型方式。心理学家对概念的形成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赫尔斯提出了联想理论。布鲁纳提出了假设检验理论。罗斯提出了范例理论。(03年名7)
28.概念的同化
答:概念的同化,是指在课堂学习的条件下,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生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是学生获得概念的方式。奥苏贝尔认为,概念同化是学龄儿童获得概念的典型方式。(04年名5,10年名5)
29.陈述性知识
答: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对事实、规则、事件等信息的表达。陈述性知识以命题和命题网络来表征。
30.程序性知识
答: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切为了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步骤。程序性知识在头脑中是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来表征的。
31.学习策略
答:学习策略是个人学习方法和个人对自己学习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以提高认知操作水平的技能。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32.元认知策略
答: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有效的监视和控制。元认知策略可以分为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33.学习迁移
答: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34.共同要素说
答:共同要素说是由桑代克提出。又称相同要素说。认为前后两次学习只有在内容上有共同元素或共同成分时才能发生迁移,否则,无论所涉及的官能如何相同,也是不能发生迁移的。
第四章 答案解析
1.B 2.B 3.A 4.C 5.B
名词解释:
6.品德
答: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特征或倾向。
7.道德认识
答: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包括道德概念、原则、信念与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情境,对人对事作出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
8.替代强化
答案: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人的行为是观察榜样学习榜样行为的结果,通过观察榜样受到的奖励或惩罚,而使自身行为得以增加或减少。
9.自我强化
答:是依据自我评价的个人标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的自我肯定或批判。
第五章 答案解析
1.D 2.B 3.B 4.A 5.A 6.D 7.C 8.A 9.C 10.A 11.C 12.C 13.D 14.B
名词解释:
15.场独立性
答:是指很容易地将一个知觉目标从它的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能力。
16.场依存性
答:是指在将一个知觉目标从它的背景中分类出来时感到困难的知觉特点。
17.习得性无助感
答;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构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一般而言,那些在学校被教师视为能力低下,同时被其他学生看不起的学生通常具有习得性无助感的特点。心理学家指出,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最好采用鼓励和引导他们进行积极归因的方法,对他们给予帮助。只要他们的消极归因得到改变,那么他们身上的习得性无助感将会逐渐消失。
18.社会助长作用
答:社会助长作用是指群体对个人活动所起的促进作用
19.课堂气氛
答:是教学情境中的心理成分,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第七章 答案解析
1.A 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