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数:36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主要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是( )
A.音调 B.音高
C.音响 D.音色
2.词干补笔作业通常用于测量( )
A.内隐记忆 B.外显记忆
C.瞬时记忆 D.短时记忆
3.将一个灰色圆环放在红色背景上,圆环呈现绿色,这种视觉经验属于( )
A.视觉适应 B.视觉对比
C.正后像 D.负后像
4.从内容、操作和产物三个维度区分智力活动的学者是( )
A.斯皮尔曼 B.斯腾伯格
C.韦克斯勒 D.吉尔福特
5.根据艾里克森的观点,“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这一发展任务大致在( )
A.婴儿期 B.学前期
C.学龄期 D.青年期
6.幼儿的道德认识大致处于( )
A.道德相对论阶段 B.自律道德阶段
C.习俗水平 D.前习俗水平
7.反映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是( )
A.方差 B.全距
C.平均数 D.变异系数
8.回归方程解释力的指标为( )
A.回归系数 B.确定系数
C.相关系数 D.通径系数
9.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是( )
A.命题和命题网络
B.正例和反例
C.变式和比较
D.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
10:布鲁纳认为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 )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掌握学习 D.意义学习
11.被誉为实验社会心理学创始人的是( )
A.罗斯 B.麦独孤
C.奥尔波特 D.勒温
12.解释“过度理由效应”的理论基础是( )
A.归因理论 B.控制点理论
C.符号相互作用论 D.认知不协调理论
13.适合于表示总体内部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统计图是( )
A.折线图 B.直方图
C .圆形图 D.条形图
14.当两总体为非正态分布,样本数据为等级数据时,对两总体平均数差异进行检验的适用方法是( )
A.t检验 B.Z检验
C.非参数检验 D.F检验
15.属于准实验设计的是( )
A.被试内设计 B.被试间设计
C.混合设计 D.时间序列设计
16.多因素实验设计中的“因素”是指( )
A .自变量 B.因变量
C .控制变量 D.无关变量
17.能够用以探索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是( )
A.观察法 B.问卷法
C.测量法 D.实验法
18.由偶然因素引起的不易控制的误差叫做( )
A.过失误差 B.恒定误差
C.随机误差 D.系统误差
19.通过率通常用来衡量题目的( )
A .难度 B.区分度
C .效度 D.信度
20.测量的两个要素是( )
A.对象和工具 B.单位和参照点
C.目标和量表 D.分数和常模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24分)
1.学习
2.标准分数
3.投射测验
4.社会助长
5.印象管理
6.程序性知识
7.自我中心性
8.个性心理特征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1.简述表情的基本内容。
2.简述测验标准化的主要内容。
3.简述问卷法的优点。
4.简述正态分布的特点。
5.简述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6.简述研究课题选择的策略。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阐述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2.阐述维果斯基对教学与智力发展关系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音高主要是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声波频率不同,人们听到的音调高低也不同。人的听觉的频率范围为16~20000赫兹。
2.【答案】A
【解析】内隐记忆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条件下,个体的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自动产生影响的现象,其测量方法主要有两种:词干补笔作业和知觉辨认。词干补笔作业通常包括两个阶段:学习阶段要求被试学习一些项目,如“cognition”;测验阶段不要求被试回忆刚才学过的项目,而是给出学过项目的词干,如“cog”,并要求被试用心里想到的第一词来完成填空,然后观察被试在学习阶段获得的信息是否会影响这一作业的成绩。结果发现,一周之后,词干补笔的作业成绩前后没有显著的变化,表明内隐记忆能够保持较长的时间。
3.【答案】B
【解析】A项,视觉适应是指视觉器官的感觉随外界亮度的刺激而变化的过程。B项,视觉对比是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可分成明暗对比与颜色对比两种。颜色对比是指一个物体的颜色会受到它周围物体颜色的影响而发生色调的变化。例如将一个灰色圆环放在红色背景上,圆环呈现绿色,放在黄色背景上,圆环呈现蓝色。总之,对比使物体的色调向着背景颜色的补色方向变化。CD两项,后像是指在视觉刺激停止后的形象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即形象感觉有一种残留现象。正后像是指刺激消失后残留的亮度或颜色与刺激相似的视觉后像。负后像是指刺激消失后残留的亮度性质与刺激相反、颜色性质与刺激互补的视觉后像。
4.【答案】D
【解析】A项,斯皮尔曼提出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一种是一般能力或一般因素,简称G因素,另一种是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简称S因素。B项,斯腾伯格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和智力情境亚理论。C项,韦克斯勒编制了若干套智力量表。D项,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可以区分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品。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听觉、视觉、符号、语义、行为,它们是智力活动的对象或材料;智力操作是指智力活动的过程,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智力活动的产品是指运用上述智力操作所得到的结果。这些结果可以按单位计算,可以分类处理,也可以表现为关系、转换、系统和应用。
5.【答案】A
【解析】根据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人的一生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①婴儿前期(0~2岁),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②婴儿后期(2~4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③幼儿期(4~7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④童年期(7~12岁),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⑤青少年期(12~18岁),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⑥成年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⑦成年中期(25~50岁),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⑧成年后期(50岁以后),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
6.【答案】D
【解析】皮亚杰将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0~3岁),他律道德阶段(3~7岁) ,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7~12岁);柯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判断可以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前习俗水平(0~9岁),包括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和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习俗水平(9~15岁),包括人际关系的定向阶段和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包括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阶段。
7.【答案】C
【解析】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三种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反映一组数据离中趋势的统计量皆称之为差异量数,其反映的是这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常用的差异量数有全距、方差和标准差、平均差、变异系数等。
8.【答案】B
【解析】确定系数,又称为决定系数、测定系数或判定系数,记为R2,取值范围为0~1,是指回归平方和占总的平方和的比例,主要说明列入模型的所有解释变量对因变量的联合的影响程度,即回归效果的问题。一般来说,确定系数越大(越接近1),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越高。
9.【答案】A
【解析】知识的表征指知识在头脑中的表示形式和组织结构。不同类型的知识在头脑中以不同方式表征,陈述性知识以概念、命题、命题网络、表象或图式表征,而程序性知识主要以产生式或产生式系统进行表征。
10.【答案】B
【解析】B项,布鲁纳认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把知识转换成一种适应正在发展着的形式,以表征系统发展顺序作为教学设计的模式,让学生进行发现学习,这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发现不只限于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动,还包括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C项,布鲁姆提倡掌握学习,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倡意义学习。D项,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奥苏贝尔提倡的。
11.【答案】C
【解析】美国社会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用实验方法系统地验证了“群体因素对个体运动的影响”,提出了社会促进的概念。1924年出版了以比较系统的实验材料为依据的《社会心理学》一书,宣告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历史正式开始,他本人也被誉为科学或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
12.【答案】A
【解析】过度理由效应是指附加的外在理由取代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的现象。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因而总是为行为寻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够的原因,人们就很少再继续找下去,而且,在寻找原因时,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因此,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时,人们一般就不再去寻找内部的原因了。
13.【答案】C
【解析】A项,线形图,更多用于连续性资料,凡欲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或描述某种现象在时间上的发展趋势,或一种现象随另一种现象变化的情形,用线形图表示是较好的方法,常见的有折线图和曲线图。B项,直方图,是以矩形的面积表示连续性随机变量次数分布的图形。C项,圆形图,又称饼图,目的是为显示各部分在整体中所占的比重大小,以及各部分之间的比较。D项,条形图,是以条形的长短表示各事物间数量的大小与数量之间的差异情况,主要用于表示离散型数据资料。
14.【答案】C
【解析】非参检验对总体分布不做严格假定,特别适用于计量信息较少的资料,往往仅依据数据的顺序、等级资料即可进行统计推断。t检验、Z检验和F检验均为参数检验,需要满足的条件包括:①抽样总体为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②各抽样总体为等方差或方差齐性;③各变量值间是相互独立的。
15.【答案】D
【解析】准实验设计是介于非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之间的实验设计。它的特点是被试不能进行随机抽样,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比非实验设计要严格,但不如真实验设计对无关变量控制得充分和广泛。主要包括单组准实验设计(时间序列设计、相等时间样本设计)和多组准实验设计中(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设计、平衡设计)。ABC三项属于真实验设计 。
16.【答案】A
【解析】多因素实验设计是指在实验中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即自变量,并且每个因素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水平。各因素的各个水平互相结合,构成多种组合处理的一种实验设计,又称完全随机析因设计。
17.【答案】D
【解析】实验法是一种按照某种因果假设设计的,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人为操纵某些因素,以检验两现象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因果联系的研究方法。实验法又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18.【答案】C
【解析】A项,过失误差是由于测量过程中一些非随机性事件所引发的测量数据严重失真现象。C项,随机误差也称偶然误差,是由于测定过程中一系列有关因素微小的随机波动而形成的具有相互抵偿性的误差,这种误差不容易控制。D项,系统误差是在对同一被试进行多次测量过程中,出现某种保持恒定或按确定的方法变化的误差。
19.【答案】A
【解析】难度是指测验项目的难易程度。如果不考虑被试作答是猜测成功的机遇,二分法记分测验项目的难度通常以通过率(P)来表示,通过人数越多,P值越大,其难度越小;通过人数越少,P值越小,难度越大,题目越难。
20.【答案】B
【解析】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使用量具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任何测量都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即测量的参照点和测量的单位。
二、名词解释
1.学习
答: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反复的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一概念有三个含义:首先,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其次,学习引起的 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无论是外显的行为变化还是行为潜能的变化,只有行为改变的持续时间较长,才可以称为学习;最后,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经验既可以指个体通过活动直接作用于客观现实的过程,也可以指在这一过程中所得到的结果。
2.标准分数
答:也叫z分数,是一种具有相等单位的量数。它是将原始分数与团体的平均数之差除以标准差所得的商数,是以标准差为单位度量原始分数离开其平均数的分数之上多少个标准差,或是在平均数之下多少个标准差。它是一个抽象值,不受原始测量单位的影响,并可接受进一步的统计处理。
3.投射测验
答:投射测验是人格测量方法之一。用于探索个体心理深处的活动。采用一些暧昧的刺激,如墨渍、无结构的图片等,让被试在不受限制的条件下作出反应。常见的投射测验有罗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和句子构造测验等。
4.社会助长
答:社会助长指的是个体在从事某项活动时,因他人在场而促使效率提高的现象。
5.印象管理
答:又称为印象整饰,是指人们试图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符号互动论强调参与社会互动的人要站在他人的角色立场去了解如何看待自己,这可使人们能够有效的控制自己的社会行为从而使别人感到满意。
6.程序性知识
答: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怎么想”“怎么做”的问题,主要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7.自我中心性
答:皮亚杰用自我中心对儿童认知特点进行描述,是指儿童仅依靠其自身的视角来感知世界、不能意识到他人可能具有不同视角和观点的倾向性。
8.个性心理特征
答: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的结合,个体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性、个别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三、简答题
1.简述表情的基本内容。
答:面部表情是一种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是人们运用较多的体语形式之一。
(1)面部表情可以表现肯定与否定、接纳与拒绝、积极与消极、强烈与轻微的情感。它可控,易变,效果较为明显。个体可通过面部表情显示情感,表达对他人的兴趣,显示对事物 的理解,表明自己的判断等。
(2)任何一种面部表情都是由面部肌肉整体协同变化的结果,但某些特定部位的肌肉对于表达某些特殊情感的作用更明显。一般地说,表现愉悦的关键部位是嘴、颊、眉、额;表现 厌恶的是鼻、颊、嘴;表现哀伤的是眉、额、眼睛及眼睑;表现恐惧的是眼睛和眼睑。
(3)一般情况下,人们的目光与面部表情是一致的,与其内在心态对应;但在特殊情况下, 个体的目光与面部表情会出现分离,此时表达个体真实心态的有效线索是目光而非面部表情。
2.简述测验标准化的主要内容。
答:测验的标准化就是指测验的编制、实施、记分以及测量分数解释的程序的一致性。测验 标准化的主要内容包括:
(1)测验内容的标准化所有接受测量的个人都应该实施相同的或等值的测验内容。
(2)测验条件的标准化所有接受测量的个人必须在相同的施测条件下接受测验。其中包括:
①相同的测验情境;②相同的指导语;③相同的测验时限。
(3)评分规则的标准化要求评分结果具有客观性,因此测验中所制定的评分规则要足以使 不同的评分人的评分结果保持最大限度的一致。
(4)测验常模的标准化编制测验的一个重要步骤是编制测验的常模,常模的功能就是给解释测量分数提供一个可比较的参照点。
3.简述问卷法的优点。
答:问卷法有以下几个优点:
(1)问卷法节省时间、经费和人力。
(2)问卷法调查结果容易量化。
(3)由于问卷调查结果便于统计处理与分析。
4.简述正态分布的特点。
答:正态分布有以下五个特征:
(1)正态曲线在横轴上方,且均数所在处最高;
(2)正态分布以均数为中心,左右对称;
(3)正态分布有两个参数,即均数与标准差(μ与σ),标准正态分布的均数和标准差分别为0和1;
(4)正态曲线在±1.96σ,标准正态分布在±1处各有一个拐点;
(5)正态分布的面积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
5.简述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答:华莱士认为任何创造过程都包括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和验证阶段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是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是搜集信息,整理资料,作前期准备的阶段。
(2)酝酿阶段主要对前一阶段所搜集的信息、资料进行消化和吸收,在此基础上,找出问题的关键点,以便考虑解决这个问题的各种策略、
(3)豁朗阶段,也即顿悟阶段。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准备和酝酿,思维已达到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常会进入一种豁然开朗的状态。
(4)验证阶段又叫实施阶段,主要是把通过前面三个阶段形成的方法、策略,进行检验,以求得到更合理的方案。
6.简述研究课题选择的策略。
答:课题的选择包括研究方向和选择具体研究课题两个方面。确定研究方向就是研究者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从事的研究活动的工作方向。具体研究课题就是研究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的策略有:(1)按实际需要进行选择;(2)按理论需要进行选择;(3)按个人经验及观察来进行选择;(4)以前人研究及文献资料为参考进行选择。
四、论述题
1.阐述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答:当代心理学主要有以下几个取向
(1)生理心理学:用生理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其关心心理与行为的生物学基础,基本手段是用生理学描述和解释心理功能,人的高级心理功能(知觉、记忆、思维)都与生理功能特别是脑相关。
(2)行为主义:主要关心环境对人的行为的作用,而不关心有机体的内在过程和机制,强调人是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学习和经验决定一个人。
(3)精神分析:精神分析理论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用潜意识、生本能、死本能和力必多来解释人的行为动力;用性心理发展阶段以及恋父、恋母情结等来解释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特征;用本我、自我、超我来解释人格结构。
(4)认知心理学:探索人们如何获取知识和使用知识的学问,把人看成一种信息加工者,具有丰富内在资源并利用其资源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的有机体。
(5)人本主义心理学:注重人格研究,研究应以正常人为对象主张人是单独存在的,其本性是善良的,有自由意志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阐述维果斯基对教学与智力发展关系的看法。
答:维果斯基对于教学与智力发展水平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观点: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在维果斯基看来,最近发展区对智力发展和成功的进程,比现有水平有更直接的意义。他强调教学不应该指望于儿童的昨天,而应指望于他的明天。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因为它使儿童的潜在发展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