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首页>研题库>正文

2015年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真题及答案

题数:17

2015年经济学同等学力申硕考试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二元经济结构是指以_______为主的现代部门与以_______为主的传统部门并存,传统部门比重大,现代部门发展不足以及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经济结构。( )

  A 高科技产业、低端制造业

  B 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

  C 城市工业、农村农业

  D 先进产业、落后产业

  2.若正常品需求曲线向下倾斜,可能导致该商品需求D向右上移动至D’ 的因素包括:( )。

  ①该商品价格下降

  ②替代品价格下降

  ④消费者收入增加

  ⑤消费者对该商品偏好增强

  A ① ②

  B ② ③

  C ③ ④

  D ④ ⑤

  3.不属于我国社保制度构成的内容的是( )。

  A 社会保险

  B社会捐赠

  C社会福利

  D社会救济

  4.( )不属于国债的功能:

  ①弥补政府财政赤字

  ②替代私人投资

  ③调节经济

  ④筹集建设资金

  ⑤公开从事市场业务

  A ② ⑤

  B ② ④

  C ① ⑤

  D ① ④

  5. 米德冲突是指( )

  A 一国如果希望同时达到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目标,则必须同时运用支出调整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

  B 要实现n个经济目标,必须具备n个政策工具。

  C 在某些情况下,单独使用支出调整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追求内外均衡将会导致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冲突。

  D 在某些情况下,同时使用支出调整政策,追求内外均衡将会导致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冲突。

  6.在确定的未来某一时刻,按照确定的价格买卖(但不在交易所集中交易)一定数量的某种资产的协议是( )。

  A远期合约

  B期货合约

  C期权合约

  D互换合约

  7.根据最优货币区,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条件包括: ( )。

  ①要素市场融合

  ②价格与工资弹性

  ③商品市场高度融合

  ④ 国际收支顺差

  ⑤ 宏观经济协调和政策融合

  ⑥ 金融市场融合

  A ①②④⑥

  B ①②③④⑥

  C ①③④⑥

  D ①②③⑤⑥

  8 国际收支表的经常账户包括( )。

  ①货物

  ②服务

  ③收入

  ④经常转移

  ⑤国际收支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④⑤

  D ①②④⑤

  二、名称解释 (每小题3分,共12分)

  1.提供曲线

  2.流动偏好陷阱

  3.等产量曲线

  4.国家预算法

  三、简答题(8*4=3)

  1.利息平价理论的基本思想

  2.中国货币供应的内生性

  3.税收负担转嫁的条件

  四、论述题(20*2=40)

  1、什么是产权?产权明晰化的含义是?

  2、考虑某封闭经济满足以下条件,消费C=40+0.8(Y-T),投资I=140-10r, r表示利率, 政府税收T=50 ,政府支出G=50, 实际货币需求L=0.2Y-5r, 名义货币供给M=100,价格水平为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 C

  解析: 二次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体系的共有特征。二次元经济结构是指以城市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以农村农业为主的传统部门并存,传统部门比重过大,现代部门发展不足,以及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经济结构。

  2.答案 D

  解析:正常品需求曲线D向右上移动至D’,说明该正常品的需求上升。该商品价格下降会导致对该商品的需求量上升,但不会带来需求曲线的移动;替代品价格下降与互补品价格上升都会导致对本商品的需求下降;而消费者收入增加及对本商品的偏好增强都会导致对该商品的需求上升,即需求曲线向右上移动。

  3.答案 B

  解析: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为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制度。这一制度一般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等组成。B项,社会捐赠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社会团体出于爱心,自愿无偿地向公益性社会团体,公益性非赢利单位,某个群体或个人捐赠财产进行救助的活动。

  4.答案 A

  解析:国债具有以下三大功能①弥补财政赤字,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产生的主要动因,也是现代国家的普遍做法;②筹集建设资金,政府发行公债有明确的目的和用途,公债资金用于经济建设;③调节经济,国债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GDP的再分配,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

  5.答案 C

  解析:米德冲突是指某些情况下,单独使用支出调整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追求内,外部均衡,将会导致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冲突。为避免米德冲突,需要为不同的目标制定不同的政策,既满足所谓的丁伯根法则;要实现n个经济目标,必须具备n种政策工具,那么为解决米德冲突,同时实现内外均衡,两种政策工具必须配合。

  6.答案 A

  解析:远期合约是一种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的某一确定时间,以确定的价格买卖(但不在交易所集中交易)一定数量的某种实物商品或者金融资产的合约。合约中要规定交易的标的物,有效期和交割时的执行价格等项内容。

  7.答案 D

  解析:最优货币区理论探讨了经济一体化成员国参加单一货币区所应当具备的若干条件,分析了成员国加入单一货币区的成本以及成员国加入单一货币区的收益。该理论认为,采用浮动汇率制或固定汇率制是存在市场摩擦条件下的次优选择,但如果产出市场,生产要素及金融资产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完全融合,相对价格和实际工资对于供求变化有充分弹性,市场上也不存在对贸易,资本流动及外汇交易的人为限制,那么最优货币区的范围应是整个世界。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条件包括:①价格与工资弹性;②要素市场融合;③金融市场融合;④商品市场高度融合;⑤宏观经济协调和政策融合。

  8.答案 B

  解析:国际收支表的经常账户包括,①货物----一般货物,用于加工的货物,货物修理,各种运输工具的采购,非货币黄金;②服务---运输,旅游,通信,建筑,保险,金融,计算机,专有权使用费,特许费(版权等),个人娱乐,文化服务,其他商业服务,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③收入---职工报酬,投资收入(直接,间接投资);④经常转移---除了固定资资产所有权的转移,与固定资产联系的收买或放弃为条件的资金转移,债权人不要回报的债券取消等之外的其他转移,如保险费,侨汇等。

  二、名称解释

  1.提供曲线

  答:提供曲线(offer curve)又译作供应条件曲线,也称相互需求曲线,是由马歇尔和艾奇沃斯提出的,它表明一个国家为了进口一定量的商品,必须向其他国家出口一定量的商品,因此提供曲线即对应某一进口量愿意提供的出口量的轨迹。

  两个国家的提供曲线的交汇点所决定的价格,就是国际商品交换价格(交换比率)。

  2.流动偏好陷阱

  答:流动偏好陷阱是指当利息率降低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预计有价证券的价格不可能继续上升,因而会持有货币,以免证券价格下跌时遭受损失,人们对货币的需求趋向于无穷大的情况。当经济处于严重萧条状态时,名义利率下降到一个极低的水平(零或接近于零),这时人们更愿手持现金,而不愿持有债务票据或进行投资。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变成几乎是绝对的,对货币的需求变得无限大,几乎没有人愿意把现金脱手。在出现“流动偏好陷阱”时,如果政府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即增加货币供应量,以期通过进一步降低名义利率来刺激投资,将是无效的,而财政政策有效。

  3.等产量曲线

  答:等产量曲线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所有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组合描述出的轨迹。用生产函数表示,产量为

  的等产量曲线可以表示为:

  等产量曲线的基本特征包括:①等产量线有无数多条,每一条代表着一个产量,并且离原点越远,产量就越大;② 任意二条等产量线不相交;③等产量线向右下方倾斜,这一特征由单调性得到保证;④由于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

  4.国家预算法

  答案:国家预算法即国家预算管理的法律规范,是组织和管理国家预算的法律依据。其主要任务是规定国家立法机关和国家执行机关、中央和地方、总预算和单位预算之间的权责关系和收支分配关系。

  三、简答题

  1.利息平价理论的基本思想

  (1)利息平价理论的含义

  利息平价理论由凯恩斯和爱因齐格提出的远期汇率决定理论,他们认为均衡汇率是通过国际抛补套利所引起的外汇交易形成的。

  (2)利息评价理论的基本思想

  远期差价是由两国的利率差异决定的,而且高利率国货币在期汇市场上必定贴水,低利率国货币在期汇市场上必定升水。其具体过程如下:

  在两国利率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资金将从低利率国流向高利率国以谋取利润。但套利者在比较金融资产的收益率时,不仅考虑两种资产利率所提供的收益率,还要考虑两种资产由于汇率变动所产生的收益变动,即外汇分析风险。套利者往往将套利与掉期业务相结合,以避免汇率风险,保证无亏损之虞。大量掉期外汇交易的结果是,低利率国货币的现汇汇率下浮,期汇汇率上浮;高利率国货币的现汇汇率上浮,期汇汇率下浮。远期差价为期汇汇率与现汇汇率的差额,由此低利率国货币就会出现远期升水,高利率国货币则会出现远期贴水。随着抛补套利的不断进行,远期差价就会不断加大,直到两种资产所提供的收益率完全相等,这时抛补套利活动就会停止,远期差价正好等于二国利差,其利率平价成立。

  2.中国货币供应的内生性

  答:

  (1)内生性与外生性

  货币供给内生性指的是货币供应量是在一个经济体系内部由多种因素和主体共同决定的,中央银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并不能单独决定货币供应量;因此,微观经济主体对现金的需求程度,经济周期状况,商业银行,财政和国际收支等因素均影响货币供应。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的争论,实际上是讨论中央银行能否“独立”控制货币供应量。无论从现代货币供应的基本模型,还是从货币供应理论的发展来看,货币供应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内生的”,而“外生论”则依赖于过于严格的假设。

  (2)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我国基础货币内生性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中央银行债权与国外净资产内生性问题。中央银行对中央政府债券内生性问题主要反映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预算借款财政预算存款的差额。其内生性问题实质体现在财政预算借款净额占每年基础货币投放比重多少,该项净额增加对增加货币发行有直接影响,即财政赤字产生货币供给内生性压力。特别是当财政体制是软约束时,中央对中央政府债权就具有强烈的内生性了。

  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债权内生性问题,主要矛盾集中在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存款货币行为和形成其不良债权的分析。由于国企改革形成大量不良债权,产生了中央银行对其债权的虚弱性,从而形成对基础货币供给的“倒逼机制”。对国外净资产运作的内生性集中体现在我国外汇管理制度变化后,人民币的外汇占款增长过快,直接形成对货币扩张的压力。

  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建立和经济开放度的日益提高,我国货币供给表现出较强的内生性和较弱的外生性。

  3.税收负担转嫁的条件

  (1)税负转嫁的定义

  税负转嫁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2)税负转嫁的条件

  ①商品经济的存在

  税负转嫁是在商品交换中通过商品价格的变动实现的。没有商品交换的存在,就不会有税收负担的转嫁。因此,商品经济是税负转嫁的经济前提。从历史上看,在以自给自足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社会里,产品一般不经过市场交换,直接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在这个时期,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国家征税主要是课自于土地及土地生产物的税收,这部分税收只能由土地所有者负担,纳税人不能实现税负转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货币形式表现为价格,商品交换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而大规模地发展起来,为商品和商品流转额的征税开辟了广阔的场所,同时也为商品课税豹转嫁提供了可能,商品课税也迂回地或间接地通过价格助变动实现转嫁。

  ②自由定价体制的存在

  税负转嫁是和价格运动直接联系的,一般是通过提高铭货的售价率压低进货的购价来实现的。其中,有些税种的税负可以直接通过价格的变动实现转嫁;有些税种的税负是通过资本投向的改变,影响商品供求关系间接地通过价格的变动实现转嫁。无论采取哪种转嫁形式,都依赖于价格的变动。因此,自由定价制度是税负转嫁存在的基本条件。

  自由定价制度是指生产经营者或其他市场主体可以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自行定价的价格制度。价格制度主要有三种类型:即政府指令性计划价格制度、浮动价格制度和自由价格制度。在政府指令性计划价格制度下,生产经营者或其他市场主体没有自己的定价权,价格直接由政府控制,纳税人不能通过价格变动实现税负转嫁。在浮动价格制度下,政府确定商品的最高限价或最低限价,在浮动幅度范围内,生产经营者和其他市场主体有一定的自由定价权,可以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实现税负转嫁。在自由定价制度下,生产经营者和其他市场主体完全可以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自由定价,税负可以实现转嫁。

  (3)总结

  通过对税负转嫁存在条件的分析,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在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下,基本上不存在税负转嫁。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客观上存在着税负转嫁。因为:市场经济是一种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在这种体制下,商品的生产经营者和其他市场主体各有独立的物质利益。盈利成为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根本动机,实现税负转嫁成为各类纳税人的主观动机和愿望。同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对价格大部分放开,企业已有很大的自由定价权,以自由价格为基础的自由定价制度已基本形成,税负转嫁的客现条件已经具备。因此,在商品经济中客观存在的税负转嫁现象,在我国市场经济中也必然客观存在。

  4.试用图形解释三元悖论

  答;三元悖论也称三难选择,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就开放经济下的政策选择问题所提出的,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的,其含义是: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其中,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指一国执行宏观稳定政策进行反周期调节的能力,这里主要是指一国是否具有利用货币政策影响其产出和就业的能力;汇率的稳定性是指保护本国汇率免受投机性,货币危机等的冲击,从而保持汇率稳定;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即不限制短期资本的自由流动。

  “三元悖论”原则可以用图1来直观表示。“三元悖论”是指图中心位置的灰色三角形,即在资本完全流动情况下,如果实行严格的固定汇率制度,则没有货币政策的完全独立;货币政策的完全独立, 则必须放弃固定汇率制度;如果要使得固定汇率制度和货币政策独立性同时兼得, 则必须实行资本管制。也就是在灰色三角形中,三个角点只能三选二。

  四、论述题

  1、什么是产权?产权明晰化的含义是?

  (1)产权的含义

  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产权不是一种而是一组权利,它包括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这种权利的有效性取决于对此权利强制实现的可能性以及为之付出的代价。这种强制既可以依赖于法律规范,契约和政府强制,也可以依赖伦理道德规范。产权制度是指制定的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

  (2)产权明晰化的含义

  产权明晰化是指明确产权关系,即以资产来界定当事人占有稀缺资源的权利。满足产权关系明晰化的相关条件实际上就是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关键内容。这些条件包括:

  ①产权的排他性。产权主体必须对交易对象拥有明晰的,唯一的产权,即产权归属非常明确。产权的排他性不仅意味着不让他人从该项资产中受益,而且意味着资产所有者要排他性地对该项资产使用中的各项成本负责,包括承担排他性的成本。一旦确立了排他性产权,产权主体就可以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和不损害他人权益的条件下自由支配,处分产权,并独立承担产权行使的后果,包括收益与成本。

  ② 产权的可分割性和可分离性。产权的可分割性是产权可转让性的前提条件,产权的可分割性不仅使产权在量上是可以度量的(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如股票价格),而且可使人们在拥有和行使这些可分割性的权利时实行专业化分工,获取由分工带来的增量收益。产权的可分割性还表明产权是可分解的,它既可以是占有权,处分权,收益权之间的分解,也可以是每一种权力的更为具体的分解。

  ③产权的可转让性。产权主体能按照收益最大化的原则自由地处置归其所有的资产,包括部分或全部权利的让渡。产权的可转让性不仅有助于产权主体自主的拆分,组合各种财产权利关系,灵活地选择各种有效的组织形式,促使资源根据市场需求在全社会自由流动,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赋予产权主体的自由退出权,即一旦其利益受到损害,就可以通过转让资产来行使退出权,保护自身的利益。

  ④产权的有效保护。有效率的交易不仅需要明确地界定产权,而且要求有效的保护产权。产权保护的社会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暴力或暴力威胁;二是价值体系或意识形态;三是习俗,惯例;四是由国家及其代理人制定的规则和法令。国家在建立一个有效率的产权制度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国家是处于持续的经济增长中还是处于衰退过程中,都与国家在产权界定和保护中的行为有关。保持国家在产权界定和保护中的公正性,透明性和效率取向性对于建立一个有效率的现代产权制度至关重要。

  (3)产权明晰化对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好处。

  ① 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利于明确界定交易界区。一个在法律上强有力的产权制度可以通过法律等制度界定和保护排他性的产权,使交易者既能在市场上展开公平的现货交易,又可以与其他交易者缔结具有法律保障的契约关系,形成多样化的财货交换方式和财产转让方式,如借贷,租赁,拍卖,兼并,期货交易等。由此可见,排他性产权的确立是市场机制有效协调微观决策的必要条件。

  ② 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助于规范交易行为。一个在法律上强有力的产权制度一方面通过法律的形式界定财产的最终归属,保护所有者的权益,另一方面对财产实际占有主体进行定位和对其拥有的权限进行界定。明确的产权关系既有助于制定公平而有效率的交易规则,又能有效地约束和规范行为人的交易行为。因此,产权明晰化是市场经济有序化运行的重要条件之一。

  ③产权明晰化有助于使交易者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产权是由一系列权利和义务的规范组成的,一旦确立了排他性产权,产权主体就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和不损害他人权益的条件下,自由支配,处分产权,并独立承担产权行使的后果。权利义务关系的明晰化和对称性,就可使行为人在行使产权时具有稳定的预期,其将全面权衡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以效用最大化原则来支配和处分产权,从而优化激励和约束机制。

  ④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助于提高资源和配置效率。排他性产权的确立,使公平,自由的市场交易成为可能;产权的可分离性,可使人们在拥有和行使这些可分离性的权利时实现专业化分工,获取由分工带来的收益增量;产权的可转让性,使资源能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在全社会自由流动,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一个在法律上强有力的产权制度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

  2、考虑某封闭经济满足以下条件,消费C=40+0.8(Y-T),投资I=140-10r, r表示利率, 政府税收T=50 ,政府支出G=50, 实际货币需求L=0.2Y-5r, 名义货币供给M=100,价格水平为p。

  ①问IS曲线

  ②IM曲线

  ③求价格水平P=1时的总产出。

  ④ 在第二问的条件下,如果政府支出G从50增加到80,那么政府支出的增加挤占了多少私人投资?

  ⑤解释什么叫挤出效应,并说明产出这一效应的原因。

  解:

  (1)由Y=C+I+G,可知IS曲线:Y=40+0.8(Y-50)+140-10r+50

  即:Y=950-50r

  (2) 实际货币供给为L=M/P,由实际货币供给和实际货币需求相等,可得IM曲线为:

  0.2Y-5r =100/p

  即:Y=500/p+25r

  (3) 联立IS-LM曲线消去r, 得到总需求曲线:

  Y=950/3+1000/3P

  当p=1时,解得:r=6, Y=650,即价格水平p=1时的总产出为650。

  (4) 当政府支出G从50增加到80时,私人投资I的变化如下:

  ①当G=50时,均衡利率r=6,均衡收入Y=650,

  将r=6代入I=140-10r得:投资I=80

  ②当G=80时,IS曲线为Y=1100-50r, LM 曲线为Y=500+25r,联立IS曲线和LM曲线,解得:均衡利率r=8,均衡收入Y=700。

  将将r=8代入投资函数得I’=60

  则

  即政府支出G从50增加到80,政府支出的增加挤出了20单位的私人投资。

  (5) 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的增加导致利率上升,进而使私人投资减少,从而使国内生产总值减少的效果。它的产生是需要条件和前提的,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产生挤出效应。比如1931年时的大萧条时正是政府的大力支出才使得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这个前提是政府的支出大于收入,即财政赤字时。总之,当政府支出不挤占私人资金时,就不会发生挤出效应。挤出效应产生的具体机制如下:

  ①在封闭经济条件下的挤出效应分析

  整个经济体的可贷资金的数量取决于国民储蓄,它包括政府储蓄和私人储蓄。政府储蓄就是政府收入减去支出,如果财政盈余,政府支出不会发生挤出效应,因为它使用的是自己的资金,它不会造成私人储蓄的资金被政府占去,这样就私人储蓄不会减少,利率不会上升,私人投资也不会减少,所以GDP增长也不会减少;反之如果财政赤字,政府支出意味着政府要占用私人储蓄的资金,那么私人投资的资金减少,利率就会上升,私人投资减少,所以GDP也会减少。正是因为政府支出挤占了私人投资,所以这被称为挤出效应。

  总之一国的总储蓄是一定的,政府占用了私人储蓄,私人投资就会减少,GDP自然减少。

  它的逻辑是这样的:政府储蓄非正——政府支出挤占私人资金——私人资金减少——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减少——GDP减少——挤出效应产生。

  ②在开放条件下的挤出效应分析

  假如一国有大量资本净流入,那就又另当别论。因为外来资金增加了本国可使用的资金,这时政府即使赤字也可增加投资,因为外来资金填补了它占用的私人资金。正如美国,它的财政赤字很多,但是它仍然可以肆无忌惮地增加财政赤字,因为有不断的资金流入美国。

  总之,当政府支出不挤占私人资金时,就不会发生挤出效应。

免费领取考前密训试题

(已有450人报名)

北京中知易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56911号-31

总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四街8号华成大厦4层405

咨询热线:400-1069-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