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林,男,1948年10月5日生,安徽省怀宁县人。1966年7月于安徽省桐城中学高中毕业,1968年10月至1970年9月在安徽省怀宁县务农,1970年10月至1978年8月在第十七冶金建设公司当工人,1978年9月至1982年8月在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1982年9月至1985年1月在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
1985年1月至今在合肥工业大学任教,其中1986年7月至1987年10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合作研究,1988年9月至1989年12月在德国德罗斯顿工业大学CIMS中心做访问学者。1992年12月任副教授,1994年12月任教授,1996年任博士生导师。1994年元月至2001年12月任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1996年7月至2006年6月任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3年12月19日上午,在获悉了合肥工业大学杨善林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一喜讯后,我们作为合工大管理学院的在读学子倍感骄傲、与有荣焉。在管院,杨教授成功背后的故事经常被老师们津津乐道,常常教导我们成功不是一个结果,而是过程的积累,有积累就一定会成功。今日我们有幸能够近距离的接触到传奇人物杨院士,更感幸运不已,带着对他崇高学术地位和高深学术造诣的崇敬,开始了此次采访。他真诚朴实的处事风格、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全心投入的敬业精神、勤勉顽强的钻研精神,以及不怕困难的开拓精神,给我们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杨院士的话朴实无华,也让我们感受到他充满进取和开拓的人生之路,朴实的话蕴藏着深刻的道理,希望在他的感召下,能够为我们MBA MPA学子们树立新的方向和目标。
学生:您说过“院士不是一种职务,而是一种荣誉。”在很多人为您当选为院士感到兴奋、激动、骄傲的时候,您对自己的职业和取得的成就又有怎样的理解?
杨院士:院士只是一种荣誉,这是客观事实,是对我这个人一辈子到目前为止所取得的学术成就的一种评价、认可,国家给的定位就是在工程科学领域算是国家最高荣誉。在高校管理学院老师评上院士的人中,我是唯一一个八十岁以下的。从管理学院的老师当起,后来评上院士的,全国来说我是第四个。对于当院士来说,我现在还很年轻,身体也还比较好,以后也希望为国家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现在的条件比以前就更优越了,当然也会有这样的想法,也在不断地规划我们下一步的工作。
学生:您在工作中非常敬业、执著,大家称您为“拼命三郎”,您认为这是您取得成就最重要的品质吗?
杨院士:应该说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品质,我也经常和学生们说,如果你想取得比较突出的成就,那你就要去做一般人不可能的事情,那你把它做成了,这才能称为突出成就,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这才是一种创造,把一般人做不到想不到的事情办成,尤其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这样的事做成了你就给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你要想做成这样的事,显然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精力,不付出更多的精力,怎么可能办到呢!需要真正的敬业、真正的执着,别人认为苦的事你不认为苦,别人认为委屈的事你不认为委屈,这点长期持之以恒坚持下来,你就能吃别人所无法吃的苦,能受常人不能忍的委屈,也自然能获得别人无法获得的成功!
但是只有敬业和执着也不行,我的观点是首先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不要什么事情想得都是自己,这种人是走不远的、是做不大的,真的要把解决经济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作为自己的爱好,不是天天想怎么职称升快一点,怎么多拿两个钱,怎么买个好房子,想这些事情往往很难办成事;其次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你没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你带不起队伍,现代做科学技术,不是简单的一张纸、一支笔,就能做出来,比如载人航天、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这是多少人在做贡献的事情啊,如果领头人本身没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这个队伍你指挥不起来;第三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要有大局观,要比较全面,既要考虑当前,又要考虑长远,既能把今天的事扎扎实实的做好,又能把未来与今天紧密结合起来,这就是所谓的科学的思维方式;第四要有持续的创新能力,在实际工作中,不管讲不讲“创新”这个词,但纵观世界上这么多科学工程,没有哪一个跟以前是一模一样、照搬过来的,即使是同样的工程,后一次也一定要比前一次干得好;第五需要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很多工作理论和实践是结合在一起的,多懂得一些理论,而又不因循守旧,又不用理论约束自己,这样你的实践一定能做的更好,如果只是书呆子,照搬理论,那是没有用的。所以坚实的基础理论也是一个必要条件,有理论基础,还要善于灵活利用理论;第六需要广阔的国际化视野,看问题不能只看这一小块,要看到全世界,我们怎么做、国外怎么做,现在不能像国外那样做,为什么不能那样做,这些都是要思考的。因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终的发展是要到国际上竞争的,所以一定要开拓视野。
执着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不是只有执着就够的,还需要以上我说的几点必要素质。只有你具备这些,你才能执着的去攻克难关,否则你也无法坚持。
学生:宝剑锋从磨砺出,您多年坚守的信念和动力是什么?
杨院士:简单说就是责任和兴趣。一方面是我对我从事的这项工作的责任心,比如我承担一个课题,我要对这个课题负责,要把这个课题做到最好。我当管理学院院长,我就要对管理学院负责,我就有责任把管理学院发展好,把管理学院的每一位老师发展好。我当校长,我就要尽校长的责任,把学校里我分管的工作负责好。一个人有很多头衔、很多角色,这些头衔和角色都有一定的责任,都必须要承担好,人一定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这个就能成为你的工作动力。另一方面就是兴趣,对你所从事的领域一定要感兴趣,对自己的工作一定要投入兴趣。其实行行出状元,无论哪件事情只要你具备做事的基本能力,并有意愿想把它干好,就具备干好的条件,比如我原先是学计算机的,是计算机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后来学校把我从计算机学院调到管理学院,那我就好好干好管理学院的事,我的学科就变了,那我迅速调整心态,好好研究管理,干一行爱一行。
学生:您认为您在教学和科研中取得成就的关键是什么?
杨院士:就我们管理学科来说,基本素质刚才提过了,从技术层面来说,那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我现在的科研课题,不是从书本到书本,不是看一篇文章再发一篇文章,而是在经济发展过程所面临的难题中选择一两个作为研究目标,我努力的攻克它,这是我在研究理论的过程中,还能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用实践来进一步检验我的理论成果,既产生经济效益,又产生理论成果。这样一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研究思路,我认为是我们管理学院发展的关键,也是我们管理学院和其他管理学院的不同之处。
学生:您认为当前MBA MPA教育面临哪些问题,MBA MPA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您对他们有哪些建议和期待?
杨院士:崇高的精神境界、良好的综合素质、科学的思维方式、持续的创新能力、坚实的基础理论、广阔的国际化视野,这些都需要,对于MBA MPA学生来说,更多的需要一种责任心。举个例子,一个学生在企业车间做调度工作,他觉得老板就是不喜欢他,感觉很苦恼。我说你是怎么工作的,怎么考虑工作的。你应该思考如何做好车间生产计划?在现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何调度效率会更高?调度之余,如何提高职工能力水平。我建议他扎扎实实工作,要对企业有信心,只要老板是重视人才的,现在不喜欢你不要紧,只要你的工作取得成效,他会改变对你的看法的。你要站在老板的角度,发现老板发现不了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工作,给公司提出很多好的、得体的建议。我希望我们的学生今后都能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在自己的岗位上,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这句话怎么理解,不是狭义的,不仅仅是忠诚,更需要的是在这个岗位上创新型的工作。
学生:您的科研成果一直走在科技创新的前沿,您认为创新能力应该如何培养?
杨院士:首先要有创新精神,然后才能谈得上创新能力。任何事情都要把它尽善尽美,如果只是得过且过,永远不可能有创新精神。不要受任何约束,想要做的比别人好,自然要创新,创新不是异想天开,创新是根据实际情况所采取的新思路新方法,只有你对这件事情有了更高的追求,你才会去找寻新思路新方法。这才有创新能力的可能,这不是读书读来的。
学生:您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对您当前从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有怎样的影响?
杨院士:从小在家庭受到的教育,长大在学校受到的教育,工作后在社会上受到的教育,都是正面的,尤其是社会上的教育。当然,这个也和个人有关,你接受什么,拒绝什么。对于不良现象要制止它。
学生:您的家人支持您这样“奋不顾身”的工作吗?
杨院士:我的家人很支持我的工作,也非常理解我,家里人只是担心我不顾身体的拼命工作,想让我更多的注意身体。我的孩子跟我一样忙,甚至比我更忙,比我还努力。我们家里人都是对工作认真负责,在这点上,我们都是义不容辞的。
学生:合肥工业大学MBA MPA管理中心成立十年了,您为MBA MPA教育的发展付出了很多心血和汗水,作为管理学院的前辈,您认为推动这项事业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杨院士:最大的困难就是学生学习的动机问题。动机问题,它是个社会问题,如果现在来念MBA MPA的学生是觉得工作了几年,遇到职业发展瓶颈,需要新的知识储备,来学校里继续充电,不仅积极主动,而且上进认真,那么老师教起来自然也浑身是劲,必然会教学相长,那么一定能办成无坚不摧、世界一流的管理学院。但客观上来说,有些学生未必是这样的动机,有的只是为了拿到证书。结果固然重要,但是过程更加重要。现在这种动机问题,不是哪一个个人、哪一个单位,短期内能解决的。在此我也真心希望既然大家来了,就把动机改一改,在你的动机中加上利用这个机会学习好理论知识,更好的为以后从事管理工作做准备。
学制: 3年 学费: 54000元
上课地点: 授课方式:网络班/面授班
学制: 1年 学费: 待定元
上课地点: 授课方式:网络班/面授班
学制: 1年 学费: 待定元
上课地点: 授课方式:网络班/面授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