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首页>问题解答>正文

在职研究生如何把学到的知识真正用起来?
来源:在职研究生招生网 2018-03-10 13:19:38

  【导读】首先小编纠正一点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无论花上多少时间,永远都不会浪费,包括在职研究生亦是如此。很多人觉得读在职研究生没有用,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其实不是这样的!下面,小编就带大家去了解一下在职研究生如何把学到的知识真正用起来?

  让我们先从笔记开始。

  无论在职研究生是喜欢纸质笔记,还是数码笔记,无论在职研究生用的是印象笔记、Onenote、XMind,还是最简单的便签,我想,有一个问题,也许是大家共同的困扰:

  记了这么多笔记,然后呢?

  很多时候,就没有然后了。

  当然在职研究生会说,我给笔记做了标签,我会定期反复回顾,我会分享给朋友,我遇到问题第一时间会搜索笔记、看有没有合适的信息……诸如此类。

  但请稍等,好好思考一下:

  过去一年里面,在职研究生做的笔记,用到的,有没有10%?

  可能很多人都到不了这个数字。

  有一段时间,我也特别喜欢囤积笔记。那时,我软件里的笔记达到了七八千条,容量到了好几个G,导致运行特别特别卡。后来实在不堪其扰,把几百条比较有用的导了出来,换了个新账号,重新用。

  我发现一件什么事情呢?

  我的生活没有任何改变。

  是的,我把数千条笔记清理掉了(其中大部分是收藏起来待读的好文章),但我发现,我似乎并没有「少了什么」—— 写作,学习,工作,该阅读阅读,该查资料查资料,我的生活并没有因此而产生任何不便。

  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数千条笔记,对我来说,其实相当于,没有什么作用。

  从此之后,我很少去囤积笔记,我笔记的总数也基本不会超过三位数。我发现,我真正用得到的,也就是这么多。

  这就是信息时代带给我们的错觉。

  我们不断地,把收集当成学习,把囤积当成拥有,把浏览当成内化,把信息当成知识。

  但我们究竟从中得到了什么呢?

  造成这种现象的本质,是获取信息的成本,和内化信息的成本之间所产生的矛盾。

  这个时代,获取信息简直太容易了。每一天,我们都会被无数信息所轰炸。微博,微信,知乎,各种新闻客户端,各种聊天、对话、网页……轻点几下按键,信息就被储存了起来。

  于是,我们大脑的奖赏回路被激活,我们感受到了快感,大脑认为「我们又得到了新东西」 —— 这种愉悦感,刺激着我们一次次地收集新信息。

  但与之相比,内化信息的成本,又实在太高太高。

  一篇正常的文章,要把它读完,起码要十几分钟。如果信息量比较大,时间还会更长。如果涉及到许多不熟悉的领域、概念,要彻底「弄懂」它,只怕要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更别说把它内化,真正用上来。

  于是,我们总会这样欺骗自己:虽然现在用不上,但以后可能会用上,先存着吧。

  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这个「以后」,或许永远都不会到来。

  我们获取到的信息车载斗量,但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却几乎没有任何增长。

  这里面,折射出来的其实是一个误区:

  信息绝不是「放在那儿」,等着需要时去查找,就可以了。

  信息的真正归宿,应该是让它流动起来。

  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他们会把信息写成笔记,存放起来,打上标签,分好类,束之高阁,然后,就在对「以后」的幻想中,过了一年、两年,直到这些信息失去活性,失去生命力,变得没有价值。

  那么,什么叫做「流动」呢?

  举个例子。

  比如说,我今天看到一个实验 —— 就以经典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为例吧。

  我看到这个词,我会把它记在笔记里,放在 Inbox(收集箱)里面,这就是一条笔记。

  下一步,在定期回顾的时候,我看到这条笔记,就会进一步去搜索:究竟斯坦福监狱实验是什么?它的过程是什么?它的背景是什么?它引出和证明了什么观点?

  我会把收集到的这些信息,重新写在这条笔记里面。

  到这就完了吗?没有。进一步,我会去继续思考:这个实验有没有什么不严谨之处?有没有什么毛病?有没有新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了修正、甚至是推翻?

  那么,我可能会意外发现:喔,原来这个实验的设计者菲利普·津巴多先生,后来又向公众发表了一些内容 —— 于是,我会把这些信息,重新补充进去。

  接着,我会继续思考:现在,这个实验我已经很了解了,那么,我可以把它用在什么地方?比如,我写作的时候,可以用在哪些主题里面,对它进行引用?

  于是,我可能会标上合适的使用情景,把它用在文章里面。

  到这里,这条笔记的生命周期才告终结。那么,我还有必要留着它吗?没有了。因为关于它的一切,我已经牢牢地记住。

  即使我记不住细节,我也知道我该到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去检索。整个互联网,都为我提供了这条信息的各项详细细节和出处。

  那么,我就可以说:我将这条信息,成功地转化为了自己的知识。我再也不会忘掉它,因为我知道该如何找到、理解和思考它。

  这就是笔记的整个「流动」过程。

  在职研究生可能已经注意到了。

  在这整个过程中,每一个步骤,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呢?

  很简单,是「行动」。

  像上面所说,我先把「斯坦福监狱实验」记在笔记里,再在回顾的时候,通过搜索,对其进行解释和扩充 —— 这就是一个行动。

  下一步,我再去寻求从其他角度,对其进行评价、分析和思考的信息,这也是一个行动。

  正是通过这样一环扣一环的「行动」,让这条信息始终处于流动之中,在每一个环节,我都能拓展对它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了解这个知识点。

  这就是最简单的,让信息流动起来,将其内化的方法。

  之前分享过很多方法论和技巧,有同学对我说:

  L先生,您介绍的方法都很好,但都需要花很多时间去实践和习惯,能否介绍一些比较简单的、能立刻践行的方法?

  所以,今天就分享一个立等可用的小技巧:

  如果在职研究生想将信息内化为知识,真正把学到的知识用起来,那么不妨给每一条笔记,加上一句「行动」。

  这就是内化信息的本质:

  将笔记,转化为任务。

  只有这样,在职研究生才能改变思维方式,将这些记录下来的东西,真正化为己用。

  那么,具体有哪些行动呢?

  举几个例子:

  在职研究生看到了一个陌生的概念,记下来,那么可以同时加上「查询」,告诉自己:我要去查询这个概念的含义。

  在职研究生看到一个商业案例,可以顺手加上「查证」,让自己知道,这个案例未经过查证,有空的时候可以证实一下。

  读到一篇好文章,可以标上「精读」;精读完后,可能会得到好几个有意思的想法,那么不妨把每个想法写成一条笔记,再分别标上「完善」「应用」「写作」等关键词,把文章本身「拆散」,让它真正成为在职研究生的养分。

  看到一个技巧,可以加上「试用」,告诉自己:不要只是放着不动,而是要亲自动手用用看。用完之后,再把感受和心得写上去,加上「分享」「素材」等关键词,让自己知道:它可以作为一种谈资,或是写作的素材,供自己分享给别人。

  诸如此类。

  具体的方式可以非常自由,不做限制。以我自己来说,我会在印象笔记中,给每一则笔记的开头标上「—— 行动」的字样,提醒自己:我需要如何来处理这则笔记。

  在职研究生也可以用别的工具,乃至纸笔,都可以。

  重点还是那句话:让笔记流动起来,而不是放着不动。

  流动的环节越多,被在职研究生用于行动和重新处理的次数越多,在职研究生对于这个知识点的理解,也就会越熟练。

  那么,如果碰到「不知道该写什么」的情况,怎么做呢?

  这种情况,通常有两种可能:

  一,是这条笔记已经完成了它的宿命,在职研究生已经用不上它了。这时,就可以将其归档或删除,以免它占据我们的储存空间。

  二,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这条笔记现在用不到,但是「以后」可能会有用。

  如果是这种情况,不妨将它舍弃掉。

  我们经常说「断舍离」「极简生活」,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真正需要断舍离的,不是实体物品,而是我们所持有的信息。

  太杂乱的信息,只会分散和干扰我们的注意力。我们所要关注的,永远不是「拥有什么」,而是「产出什么」。

  在网络时代,真正需要保存的东西,已经极少极少,更多的时候,我们只需要记得「在哪儿能找到它」,就可以了。

  当然,在职研究生可能还会有这些疑问:

  1)有些东西就是存起来备查的,怎么处理?

  举个例子,去年3月份我去北京前,在公众号询问读者「北京有什么好吃的?」收到了上百条回复,我将它们都保存起来了 —— 我可能在短期内用不上,但我知道我一定会再去一趟北京,那么怎么处理呢?

  很简单,这条信息在我看来,就依然处于「流动」之中 —— 它的使命,会直到我将里面提到的美食都了然于心,才告终结。

  我会打上「北京」「旅行」这样的标签,将它跟另外一些关于北京的信息放到一起,再定期对它们进行整理,将重复、冗余的内容合并,按照应用情景进行归类,再用笔记内链接功能,作出一份整体的索引。

  简而言之,我会将各种关于「北京旅行」的信息拆散、重组,最终汇集成一条笔记。

  这样,当我需要动身的时候,只需点击链接,跳转到这条笔记,就能帮助我规划整个行程。

  这也是一种「流动」和「行动」的过程。

  2)把「用不到」的东西舍弃掉,会不会可惜?

  不要为没有发生的事情感到可惜。

  如果一样东西,在职研究生只是在当下的一瞬间对它产生兴趣,买回来之后再也不会去用,甚至都忘了它的存在,那这件东西在职研究生会买吗?多半是不会的。

  信息其实也是一样的。

  一个知识点,只有在它被我们「提取」的时候,才有意义。如果在职研究生想象不到任何提取它的可能性,那就说明,它被我们提取的几率,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那么,不妨大胆斩断对它的执着。

  将精力聚焦在更重要、更核心的信息上面,才有助于我们去更好地内化它们。

  3)对每一条信息都去「行动」,会不会耗费太多时间?

  这一点因人而异。

  对我来说,将读书过程中,学到的知识点,一一落实、践行、内化,是比获取新的知识点,更加重要的事情。

  原因很简单:后者是身外之物,前者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所以,我建议在职研究生,不妨在一开始的时候,每天抽出半小时到一小时,去践行「行动」;每周末再抽出一段额外时间,对这一周的学习成果进行更高层面的整理。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无论花上多少时间,永远都不会浪费。

  不要把收集当成学习,不要用「拥有」,来满足自己的焦虑感。

  希望能对在职研究生有用。: )

  以上就是关于在职研究生如何把学到的知识真正用起来?如果考生还有什么疑问的话,可以去我们的官网上找客服老师咨询。

  【相关文章推荐】

  2018年在职研究生备考技巧:五遍多样复习法

  2018年在职研究生同等学力申硕考场上的9个应考要诀

  2018年在职研究生时间不够用怎么办?

免费领取备考试听课

(已有400人领取)

热门简章

更多>>

学制: 3年 学费: 69000

上课地点: 陕西 授课方式:面授班

学制: 1年 学费: 16000

上课地点: 深圳 授课方式:网络班/面授班

北京中知易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56911号-31

总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四街8号华成大厦4层405

咨询热线:400-1069-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