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首页>名称解释>正文

浙江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2018版)
来源:在职研究生招生网 2018-09-08 14:40:31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2018版)包含的学科分别是: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教育技术学;高等教育学;比较教育学;教育史;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原理。具体内容如下:

  运动人体科学

  【基本情况】

  运动人体科学学科是研究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运动康复基本科学理论和方法的体育学基础理论学科,主要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学科。本学科现有教授2人,“百人计划”研究员2人,副教授1人。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承担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多个微重力运动健康保障系统研制任务并被列为“ACC重点协作单位”;主编出版“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运动生理学》等教材4部,出版“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表面肌电诊断技术临床应用”等学术著作4部;围绕神经肌肉运动、运动健康、运动康复等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近年来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和浙江省中医药科学技术一等奖。在神经肌肉运动生理学和体育工程研究领域形成明显特色。

  【主要研究方向】

  运动生理学、体育工程学、运动与健康

  【硕士生导师】(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健、黄聪、彭玉鑫、温煦

  民族传统体育

  【基本情况】

  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立足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兼容浙江大学发展模式致力于推进民族传统体育国际化研究。本学科依托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体育学系雄厚的师资力量,组成了一支具有较高的理论、实践与创新能力结合的教师团队。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其中1人为国际级裁判1名,2人为国家级裁判。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以简约而精专的专业技术作为基础,以广泛且厚重的学识作为精神的指引,以实际并深刻的活动实践作为承上启下的方式,结合“国际化、综合化、精品化”的发展理念,培养学生对国际武术发展前沿的把握,以期在未来的职业领域成为一专多能的领军人才,发挥领航作用。

  【主要研究方向】

  传统体育理论与实践,武术理论与方法,体育与养生

  【硕士生导师】

  林小美、郑芳、郭怡、吴剑

  体育教育训练学

  【基本情况】

  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是研究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基本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学科,与我国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密切。对于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促进我国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运动训练与竞技水平,促进国际体育交流等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本学科以运动训练学、计算机技术、休闲学、教育学为支撑学科,旨在培养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在体育教育训练专业领域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科学研究和组织管理等工作,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突出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

  运动训练技战术研究、休闲体育研究、运动健身研究、高校体育教育研究

  【博士生导师】(以姓氏笔画为序)

  邱亚君、张辉

  【硕士生导师】(以姓氏笔画为序)

  刘文明、吴叶海、邱亚君、张辉、单亚萍

  体育人文社会学

  【基本情况】

  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目前有10位教师,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讲师1人。担任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指委委员1人,浙江省省级教学名师1人,世界休闲组织理事及科研执委1人,世界休闲体育协会常务理事1人。依托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重点研究基地,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体育休闲与健康产业、运动与心理健康和学生体质健康三个研究团队已形成了 “产-学-研”一体化的学科特色。

  近年来,该学科点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课题8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在研企事业单位横向项目近30项;在SSCI来源期刊、权威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编著、译著、教材近20部;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浙江省“十二五”规划优秀教材2项;在国际和国内会议上做主题和专题报告达20余次。

  该学科承办全国锻炼心理学学术会议和全国体育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等会议,产生了很好的学术影响力。与此同时,研究团队向国家体育总局、浙江省体育局、地方政府、学校及地方运动队提交了近20份咨政报告,并被相关部门采纳,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主要研究方向】

  体育休闲与健康产业、运动心理健康、学生体质健康

  【博士生导师】(以姓氏笔画为序)

  于可红、丛湖平、林小美、周丽君、郑芳

  【硕士生导师】(以姓氏笔画为序)

  于可红、丛湖平、司琦、陈志强、林楠、周丽君、郑芳、胡亮

  教育技术学

  【基本情况】

  教育技术学学科博士点建于2008年。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1人,研究员3名,讲师1名。本学科教师目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教育信息化、远程教育、虚实融合的非正式学习环境和活动设计、开放教育及开放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教育创新扩散等。

  毕业生主要在教育机构、网络公司、大众传媒、其他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教育信息化、教学系统设计、内容设计相关的研发、组织与管理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数字化学习、远程教育、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

  【博士生导师】(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福兴、李艳、欧阳璠、耿凤基

  【硕士生导师】(以姓氏笔画为序)

  苏建元、李艳、徐琴美、郭玉清

  高等教育学

  【基本情况】

  高等教育学学科依托高等教育研究所和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1996年被批准为硕士点,2007年招收博士研究生。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6人,“百人计划”研究员2人。

  本学科重视追踪国际高等教育发展动向,联系本校和本地区高等教育改革实际,对高等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综合跨学科研究,在高等教育原理、比较高等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等领域在国内形成了自身的研究特色。近年来,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6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近30项,出版著作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科研经费累计900余万元,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

  【主要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原理,比较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博士生导师】(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莉华、周谷平、顾建民、黄亚婷、眭依凡、韩双淼

  【硕士生导师】(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莉华、王爱国、汪辉、张佳、邵兴江、林伟连、周谷平、顾建民、黄亚婷、眭依凡、韩双淼、蓝劲松

  比较教育学

  【基本情况】

  比较教育学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学术团队精良,在海内外具有良好学术声誉与学术影响力。学科于1982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我国最早获得比较教育学博士点学科之一。1999年以来,本学科一直是浙江省重点学科。王承绪教授是我国比较教育学学科的重要奠基者,与顾明远教授共同编写新中国第一部比较教育教材——《比较教育》,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成就奖。国际比较教育学界著名专家埃德蒙•金、罗伯特•阿诺夫、许美德、基思•列文、菲利普• 阿特巴赫、罗伯特•罗茨等曾来访开展学术交流。

  本学科建立了一支梯队合理、充满活力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0人。长期以来,本学科在比较高等教育、英国教育研究、比较教育政策、创新创业教育等研究领域形成特色与优势。学术团队主持一批国际合作项目及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并取得了丰硕科研成果,荣获省部级以上奖项40多项。本学科积极履行决策咨询与社会服务职责,参与中央与地方政府政策咨询、服务教育改革。

  本学科建有高层次国际合作平台,国际学术气氛浓厚。现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革新为发展服务计划”(APEID)浙江大学联系中心、全球大学创新联盟亚太中心GUNI-AP秘书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浙江大学创业教育教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创业教育联盟等四大国际平台。

  【主要研究方向】

  教育政策比较、比较高等教育、比较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博士生导师】(以姓氏笔画为序)

  Lorraine Pe Symaco、宋永华、吴雪萍、汪利兵、祝怀新、徐小洲、阚阅

  【硕士生导师】(以姓氏笔画为序)

  Lorraine Pe Symaco、刘淑华、吴雪萍、汪利兵、祝怀新、徐小洲、梅伟惠、阚阅、翟俊卿

  教育史

  【基本情况】

  教育史学科是国内综合性大学最早成立的教育史学科之一,孟宪承、陈学恂、郑晓沧等著名教育史专家曾在本学科担任教学和科研工作。本学科于1978年开始培养研究生,1986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国内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教育史学科点之一。1998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1999年成为浙江省重点建设学科,2000年被批准为浙江大学“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7年本学科申报国家重点建设学科成功,成为教育部重点建设的三个教育史学科之一。本学科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7名,其中包括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1人、浙江省首批特级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1人,浙江大学求是青年学者1人。学科点教师均为研究生以上学历,均具有在海外留学、访学或教学的经历。40年来,教育史学科取得了丰硕的科研究成果,在《教育研究》、《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国内外高水平上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30多部,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及省部级以上奖励近20项。

  【主要研究方向】

  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中外教育交流史、中国高等教育史、中国教育财政史、外国近现代教育史

  【博士生导师】(以姓氏笔画为序)

  田正平、刘超、肖朗、赵康、商丽浩

  【硕士生导师】(以姓氏笔画为序)

  刘超、肖朗、陈胜、赵康、商丽浩

  课程与教学论

  【基本情况】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是我国现代教学论学科学术研究中心之一。现代教学论学科的重要创建者之一俞子夷教授曾长期在此执教。1948年,国立浙江大学教育研究所成立,在国内较早招收课程与教学法的研究生。现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由原教学论专业和学科教学论专业合并而成,从1982年开始招生,1984年被批准为硕士点,2008年招收博士研究生,四十年来,在张定璋、董远骞、裴文敏、朱作人,王权、励雪琴、郑继伟、李志强、刘力、盛群力等教授的建设下,先后培养了数百名本领域的优秀学生。2003年被确定为省重点扶持学科。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6人,拥有教育部浙江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和浙江大学教科书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

  本学科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83年张定璋教授主持为期6年的“小学生最优发展”综合实验曾被誉为当时国内的“四大教育实验流派”之一,其实验报告(郑继伟撰写)获首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刘力《珠算式心算教育实验》、盛群力《个性优化教育的探索》获得第二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9);刘力等《教育实验学》、刘正伟《现代性:语文教育的百年价值诉求》获得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刘徽、肖龙海、刘正伟的《概念的寻绎:当代中国课程研究的历史回顾》、《表现学习研究》、《清末民初蔡元培与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传播》获得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三等奖。盛群力《现代教学设计论》、张文军《比较课程论/课程愿景/课程理论及其实践范例》、屠莉娅《从概念到审议:课程政策过程研究》;程宏宇《认知风格影响课堂学习行为机制初探》先后获得浙江省第九届、第十四、第十七、第十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三等奖。盛群力主持《推进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多维模式研究:基于大学课程与教学专业团队的探索》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近年来,本学科成员先后出版学术著作6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目前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等10余项。

  本学科以应用研究和综合研究为主,致力于探究适合我国基础教育实际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及方法技术,重视吸收国际先进的教育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研究,推动课程与教育改革,在教育教学实验、课程与教学设计、学科教学法,教育测量与统计技术等方面在国内形成了优势和特色。

  本学科注重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近年来,与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柏林自由大学等校建立了稳定的联合培养博士生的机制与平台。

  【主要研究方向】

  课程理论与课程史研究、教学理论与设计应用、课程政策与教学管理、课程比较研究、课程设计与教材开发、学科教学、学习科学与课堂教学变革研究、教育心理研究、教师教育

  【博士生导师】(以姓氏笔画为序)

  叶映华、刘正伟、肖龙海、盛群力

  【硕士生导师】(以姓氏笔画为序)

  叶映华、刘徽、刘正伟、肖龙海、何珊云、张文军、盛群力、屠莉娅、程宏宇

  教育学原理

  【基本情况】

  教育学原理学科于2007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拥有一支以教授和中青年副教授为骨干的导师团队,学术水平高、学科布局合理、梯队建设完备。现有专任教师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均有海外留学、访学经历。

  本学科致力于实现经典的理论研究与当代中小学教育改革实践的融通,在关注基础理论建设的同时,积极介入、融入中小学教育改革、教育发展规划与政策等领域的研究,不仅创生出了非常丰硕的成果,而且提升了教育理论的实践影响力。

  【主要研究方向】

  教育学原理、基础教育研究、教师教育

  【博士生导师】(以姓氏笔画为序)

  方展画、孙元涛、魏贤超

  【硕士生导师】(以姓氏笔画为序)

  方展画、孙元涛、魏贤超

  以上就是关于浙江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2018版),如果大家对考试还有什么疑问的话,可以去我们的官网上找客服老师咨询。

免费领取备考试听课

(已有400人领取)

热门简章

更多>>

学制: 3年 学费: 69000

上课地点: 陕西 授课方式:面授班

学制: 1年 学费: 16000

上课地点: 深圳 授课方式:网络班/面授班

北京中知易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56911号-31

总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四街8号华成大厦4层405

咨询热线:400-1069-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