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现如今很多地区的居民,对考古行业还不是很了解,同时也严重缺乏对文物保护的意识,有那么一位90后的北大硕士,他亲身感受到了某些考古地区居民对于考古知识的匮乏,于是决心让更多的人对文物的保护有意识。现在就让我们走进90后北大硕士,带领你认知什么是考古的故事。
2010年考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90后男孩奚牧凉,大三时在山东章丘一个村子里考古实习,一待4个月。两年前这里曾是一座汉代的城,而现在是一片广袤的玉米地。
考古队辟出一块地挖探方、做研究,还在入口处树了一块牌子,“考古重地,禁止入内”——但这更激起了村民的好奇心。每天都有人骑着摩托车经过,探头往里张望,问工作人员:“你们挖啥呢?”
奚牧凉被老乡问了无数遍后,对“挖啥呢”三个字简直刻骨铭心,“这句话特别典型,人人都有非常质朴的好奇心,但业内人真能回答好这个问题吗?不一定”。
2015年8月25日,奚牧凉对这个日子记得非常清楚。这天他在一个泛文化类公众号上看到新闻,ISIS占领了叙利亚的巴尔米拉古城后,大肆破坏文物,一名82岁的考古学家因为拒绝透露珍贵文物保存地点而被斩首示众。
就在同一天,奚牧凉创办了微信公众号“挖啥呢”。
奚牧凉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当时我已经在北大的公众考古专业念了一年研究生,特别想做一些传播实践。这则报道给我一个强烈的感受,行业外的人都在关注文博,行业内的人更应该发出声音,做一点事情。”
公众号“挖啥呢”就这样诞生了。这个平台既和考古相关,又试图勾连起公众与考古的关系。
综艺节目《漂亮的房子》邀请了建筑学科班出身的男星吴彦祖,来修缮安徽的老屋。虽然一再强调要“保留历史”,可转眼施工队就把老屋的大部分给拆了;天柱山三祖禅寺的僧人,在重建大雄宝殿时发现地宫,私自就地“考古”,还声称发现了“佛舍利”;考古文博人的收入和爱情是怎样的……这些话题都被奚牧凉写进了“挖啥呢”。从未刻意营销的公众号,单篇文章阅读量最高时超过80000次。
日前,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办的第九届“薪火相传——寻找中国文物故事杰出传播者”在广州颁奖,奚牧凉凭借“挖啥呢”获得个人奖。颁奖词是:“没有一个专业术语,没有一丝一毫的说教,一个硕士研究生利用新媒体平台,展示了一种公众考古的全新话语方式。”
除了推送文章,“挖啥呢”还尝试过直播、线下活动、知识问答等形式。奚牧凉发现,最初粉丝以文博圈内人居多,但后来慢慢扩展到行业外的人。
“考古文博曾经是一个比较封闭的行业,和戏剧一样。”奚牧凉的专业是考古,但同时也是一名剧评人,“做戏剧的人有时候不知道观众要看什么,先排一个戏,票卖不卖得出去再说,一定程度上,文博行业也是如此。博物馆不停地做展览,可观众想看什么,看了之后满不满意,我们还是缺乏沟通平台。”
奚牧凉希望“挖啥呢”能成为这样的平台,所以在每周一会推送“周一尬聊”专栏,邀请读者都来说话,近期讨论的话题有“要不要发掘秦始皇陵”“博物馆观众太多该怎么办”“中国的世界遗产,你真的懂吗”……
“做公众考古, 挖啥呢 的文风比较活泼,但追求的态度是严肃的,每次只推送一篇文章,精品式的。”奚牧凉表示,大家看到的是一个微信公众号,但背后有他自己的学术想法。
在2016年2月推送的一篇文章中,奚牧凉对《文物保护法》的修订是否把“保护法”变成了“不保护法”这个问题进行解读,“每个公民都有了解文化遗产的权利,也有更多参与方式,来监督文物保护”。
随着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等成为吸引年轻人的流行话题,奚牧凉发现,不仅文博行业内的人意识到要向公众普及文物知识,行业外的人也在积极参与。“要让文物活起来。当行业和社会交界,就需要有一道桥梁,要让人有参与感,不然这些文物和历史就真的逝去了。”
如此热爱考古的奚牧凉,高中时是理科班里的历史课代表。“理科高考不考历史,所以一方面,大家在课上花的心思不多,另一方面,老师觉得反正不用考试,就可以讲得更有趣一些。”奚牧凉记得,理科班的历史在高二时结课,最后一课,历史老师讲的是中国的未来。
“历史不是一个远去的东西,而是与我们相关的。历史让我们不仅仅关注自己的生活和当下的时代,还能知道自己的来处和去处,而且会有一个更大的视角,知道自己为什么活在这个世界上。”奚牧凉说。
尊重历史,保护文物使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事情。以上就是关于90后北大硕士,带领你认知什么是考古的相关内容,更加详细的问题请咨询网站老师。更多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试信息关注在职研究生考试网(www.duyan.com.cn)
2024-08-12 17:00:51
2024-08-10 17:53:04
2024-06-26 17:00:08
2024-06-18 10:15:53
2024-04-24 10:51:47
学制: 3年 学费: 69000元
上课地点: 陕西 授课方式:面授班
学制: 1年 学费: 16000元
上课地点: 深圳 授课方式:网络班/面授班